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层流对流换热

第六章 层流对流换热

的所有点上压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都是一样 的。这样,圆管中的流速分布便是轴对称的。
取半径为 r 、长度为 dL 的圆柱体作为分析对
τ0
τ
p + ∂p dL
u
τ
∂L
rp
r0
τ mg
dL
L
θ
图 6—2 圆管内流体的定常层流
象,由于流动是等速的,故圆柱体在重力、两端面的总压力和圆柱侧面的粘滞力作用下处于
2
平衡状态,于是
速的分布仍是均匀的,且随着 x 方向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当流体通过上述的
这个边界层汇聚点之后,在管道内即形成了稳定的抛物线形的速度分布,且该速度分布不再
随管长的变化而变化,即 du = 0 。 dx
1
从进口段到边界层汇合点的管长称为动力进口段,汇合点之后的区域称为充分发展区。 同样,当流体温度与管壁温度不相同时,从进口截面开始,也会产生热边界层,且热
3
流动,由于流体的物性不随温度变化,即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之间没有藕合作用,因而可以
先求速度场,后求温度场,而速度场已由上述方法求得,
再利用能量方程就可求出温度分布。
三、 恒热流密度时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t
tw
tm
恒热流密度下的换热,如电加热、辐射加热、以及换
tc
热器中单位面积换热量为常量的情况,其温度(壁温、容
此表达式对粘性流体在圆管内的紊流流动同样适用。
由于粘性流体在管壁上的流速等于零,管轴上的流速最大,故半径方向上的速度梯度
为负值。为保证切向应力的值为正值(因切向应力的方向在列平衡方程时已经考虑),取
τ = − μ du ,因此 dr
du = 1 d ( p + ρgh)rdr 2μ dL
(6-6)
对r
qw
=
r0U 2
ρC p
d T~ dx
(6-18) (6-19) (6-20)
因此,
11 α U 48 a
d T~ dx
r02
=
r0U 2
ρC p
d T~ dx
(6-21)
Nu = α d = 4 .3636 λ
(6-22)
说明对于充分发展的管内层流流动换热,管径一定时,对流换热系数正比于流体的导热系数,
6—1 圆管内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和换热
一、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区
流体在管内的稳定流动,应划分成两个区域:进
口段和充分发展区。在这两个区段中,流动状况和换
热状况都不一样。在进口段,流体的流动状况与传热
过程分别和流体纵掠平板的相似;而在管内流动到一
段距离后即到达充分发展区后,流体的流动状况与传
热过程呈现出与流体纵掠平板不同的特点。如图 6—1,
−T − T~
,再积分,这样连续迭代,
0
x
直到两次求出的温度分布接近, Nu 就逼近一极限值,
图 6—4 恒壁8 λ
(6-26)
可见,恒壁温时的 Nu 比恒热流时的 Nu 小 16%,这主要由于管内的温度分布略有不
同(如图 6—4)所致。
五、 进口段的对流换热
义是 Pr = v ,v 是流体的运动粘度代表了动量的扩散率,而 a 是流体的热扩散系数代表了 a
热量的扩散率。 Pr = 1 表示动量的扩散与热量的扩散相当,这时速度边界层与热边界层沿 流动以相同的速度发展,即具有相同的进口段; Pr > 1 ,速度边界层提前汇合,热进口段 长度大于动力进口段长度; Pr < 1 ,热边界层提前汇合,动力进口段长度大于热进口段长
− Tw )

(T~ − ∂x
T
w
)
⎤ ⎥ ⎦
=
0
(6-13)
T w 和 T~ 仅为 x 的函数,而 T 为 x 和 r 的函数,
(T~

Tw
)(
∂T ∂x

dT w ) − (T dx

T
w
)(
d T~ dx

dT w ) dx
=
0
(6-14)
[ ] 由于对流换热密度为常数,而 qw
= α (Tw
− −
T T~
d T~ dx
=
1 r
∂ ∂r
(r
∂T ∂r
)
由于 Tw Tw
−T − T~
为未知,所以不能直接积分求解,只能用迭
t
代法求出近似解。将恒热流密度时的温度分布作为第一近
似解,得出 T w Tw
−T − T~
,代入上述方程,积分得出第二次
(6-24)
(6-25)
tw
tm
的温度分布,再得出 T w Tw
这里所讨论的进口段内的对流换热,是指流动已充分发展而温度边界层则刚刚开始发展
的温度进口段(热进口段)。试设想这样一种管内换热的情况,在流动充分发展以前管壁是
绝热的,而在流动充分发展以后管壁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温度边界层才开始发展。这就是说,
流体流动的速度分布已稳定不变,而流体的温度则因和管壁发生对流换热逐渐沿径向和轴向
和u
=
2U
⎡ ⎢1 ⎣

(
r r0
)2
⎤ ⎥ ⎦
代入,
2U a
⎡ ⎢1 − ⎣
(
r r0
)2
⎤ ⎥ ⎦
d T~ dx
= 1 ∂ (r ∂T ) r ∂r ∂r
(6-16)
其边界条件为:
r = 0 , ∂T = 0 ∂r
4
r = r0 , T = T w
对方程进行两次积分后,最终得
T
= Tw

2U a
均匀流动的流体在刚进入管内即在 x = 0 的截面上,
流体的速度均匀分布。在进入管内后,由于流体粘性
的作用,在管内壁上会形成流动边界层,其厚度 δ 随 图 6—1 管内稳定流动的进口段和充分发
着沿 x 方向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厚,一直发展至四周
展区
的边界汇聚到中心的一点为止。在此过程中,在管中心处没有受到边界层影响的区域内,流
第六章 层流对流换热
从流体力学知道,流体的流动状态可分为层流、紊流以及从层流至紊流的过渡区,判 定流动状态的准则数是雷诺数:
Re
=
ρ uL μ
=
uL v
(6-1)
对于外掠流动,流速 u 取边界层外的主流速度 u ∞ ,特征长度 L 取沿流动方向的纵向距离
x ;对于管(槽)内的流动,流速 u 取截面的平均速度 u m ,特征长度 L 取流道的当量直
与流体的流速和其它物性均无关。实际上,管内的层流不存在径向的对流作用,因此,对流
换热问题相当于流体的导热问题。但引起注意的是,得出此结论的前提是流体为常物性,若
当流体温度与壁温相差很大时,必须考虑流体物性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是流体的粘性随温度
的变化,此时应对上述结论进行修正。
四、 恒壁温时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度。
定义容积平均速度U 为
容积平均温度 T~ 为
∫ U
=1 π r02
r0 2π rudr
0
(6-2)
∫ T~
=
1 π r02U
r0 2π ruTdr
0
(6-3)
其中, u 为管内某一截面上的轴向速度, T 为管内某一截面上沿半径 r 的温度分布, r0 为
管内半径。由此可得到无因次的速度和无因次的温度分别为 φ
− T~) ,所以有 d dx
α (Tw
− T~)
= 0 ,若对流换热
系数 α
为常量,有
dTw = dT~ = 常数 , 因 此 , dx dx
∂T = dTw = dT~ = 常数 ,即三种温度沿 x 轴均呈直线变化。 ∂x dx dx
对于常物性流体的低速流动,可以忽略粘性耗散热,轴对称的能量方程为
积分,得 u
=
1 4μ
d (p+ dL
ρgh)r 2
+C
,当 r
=
r0 时,u = 0 ,C
=

r0 4μ
d dL
(p+
ρgh) ,
因此,速度分布为
u = − r02 − r 2 d ( p + ρgh ) 4 μ dL
(6-7)
可见,粘性流体在圆管中作层流流动时,流速呈旋转抛物面的分布规律,管轴上的最大流速 为
积温度、流体温度)分布如图 6—3 所示。在温度的充分
充分发展区
发展区,存在着稳定的无量纲温度分布, ∂ Η = 0 ,即 0
x
∂x
∂ ∂x
(
T T~
− −
Tw Tw
)
=
0
,将其展开
图 6—3 恒热流密度下的温度分布
(T~
1 − Tw )2
⎢⎡(T~ ⎣
− Tw )
∂ (T − Tw ) ∂x

(T
u max
= − r02 4μ
d ( p + ρ gh ) dL
(6-8)
由于旋转抛物体的体积恰好等于它的外切圆柱体体积的一半,因此,平均流速等于最大流速 的一半,即
U
=
1 2
u max
= − r02 8μ
d ( p + ρ gh ) dL
(6-9)
同时,无量纲速度的分布为
φ= u U
=
⎡ 2 ⎢1
d T~ dx
( 3 r02 16

r2 4
+
r4 16 r02
)
而容积平均温度 T~ 可由其定义,最后求得为
(6-17)
∫ T~
=
1 π r02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