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铁路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重大过失责任[摘要]承运人对铁路货物运输中货物的损失,共有三种应承担责任的情形:一、完全责任,《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损失是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不适用赔偿限额的规定,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二、限制责任,《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承运的货物自接受承运时起到交付时止发生的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或者损坏承担赔偿责任,未按保价运输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国务院主管部门规定的赔偿限额;三、免除责任,《铁路法》第十八条规定:货物的损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或者合理损耗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其中重大过失是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但都通过具体的行为得以表现,因此,应通过对具体行为的认定来分析主观的过错程度。
重大过失主体要件为承运人及其工作人员(代理人),主观要件为明知可能会发生损害后果的意识因素,客观要件为违反了注意义务并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而连结主观与客观方面的桥梁即为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的意志因素。
即主观意识通过意志违反了客观的注意义务,并造成损害后果这样一个整体。
[关键词]承担赔偿重大过失责任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193-02承运人对铁路货物运输中货物的损失,共有三种应承担责任的情形:一、完全责任,《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损失是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不适用赔偿限额的规定,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二、限制责任,《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对承运的货物自接受承运时起到交付时止发生的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或者损坏承担赔偿责任,未按保价运输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国务院主管部门规定的赔偿限额;三、免除责任,《铁路法》第十八条规定:货物的损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或者合理损耗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由此可见,对于承运时至交付期间货物所发生的损害赔偿,限制赔偿之作用在于将正常经营行为(包括一般过失行为)的风险限制在行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取得行业与相对方利益的平衡,但法律为了利益平衡而设计的每一个制度,都会相应设计一项救济措施来突破其适用,对于非正常的经营行为——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因其破坏了利益的平衡而不再受到限制赔偿的保护,这也是限制赔偿制度的应有之意。
因此界定承运人行为是否具有重大过失,是处理铁路运输合同纠纷案件中的热点和难点。
1铁路运输中承运人重大过失的认定条件1.1承运人的注意义务承运人的注意义务是重大过失认定的条件之一。
具体而言,承运人注意义务来源于下列方面:1、一般人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标准,普通人的注意义务构成注意义务的基础,作为从事专业运输作业的承运人,其注意义务的底线是不能低于普通人的注意义务,比如新鲜的猪肉经长时间的摆放会变质腐烂等,为一般注意义务;2、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内部条例等的规定,注意义务是《合同法》、《铁路法》、《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等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固定下来承运人必须遵守的义务,为法定注意义务;3、行业惯例,对行业惯例的遵守同时也构成对合同相对人利益的保护,一旦违反就会对这种利益产生侵犯,例如高边车运输中,如夏季由南向北运输,则遮盖的篷布应左边压住右边,由北向南则右边压住左边,冬季则相反,否则运输中遇风雨篷布易被掀起,淋湿货物,事实上这些惯例是承运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有效经验,在案件中可认定为行业惯例;4、运输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实践中一般有二种方式:一是签订补充协议进行修正;二是在记载事项栏中或者在说明栏中写明要修正的内容。
以上修改经承运人同意后产生与合同具有同等的效力,当然合同当事人不能对法律规定的必须具备条款进行协商变更。
1.2损害后果最高人民法院《修改铁路法暨铁路运输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不能把所有的违章行为不加区别地都认定为重大过失,也不能把损害结果的大小作为是否是重大过失的标准”。
在实践中,只有损害结果较大,在限额内无法补偿损失时才会考量承运人是否具有重大过失,但损害后果并不是判断是否构成重大过失的条件。
1.3重大过失的构成综上,重大过失是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但都通过具体的行为得以表现,因此,应通过对具体行为的认定来分析主观的过错程度。
通常情况下,对铁路运输中的重大过失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违反了在铁路货物运输中应当遵守的注意义务,简言之,即违反了铁路运输中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行业惯例等;2、对此义务的违反是因为其注意程度低于一般人的注意程度所致。
2构成重大过失的情况分类实践中,构成铁路货物运输重大过失的情况纷繁复杂,从损害表现而言,依据铁路货运规章规定,货运事故可归为七个类型:火灾、被盗、丢失、损坏、变质、污染、其它,在此基础上可依据运输的不同阶段进一步划分为管货过失、运输过失、交付过失三个阶段,上述七类型与三个阶段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交集。
2.1保管货物的过失承运人保管货物的责任由合同约定及托运人交付行为产生,依据合同,承运人取得托运人交付货物,则产生对货物妥善管理的义务,而一旦承运人违反该义务,导致货物的损害结果,则依据运输合同产生管理保护责任。
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运输装卸过程中的重大过失运输装卸中货物损坏是常见事故,认定是否构成重大过失应根据具体装卸规章、损坏部位和结果来合理推断分析。
在运输装卸过程中,承运人应充分注意货物的品质、包装的程度合理使用装卸工具,避免因使用工具不当造成对货物的毁损。
2、卸车存放过程中的重大过失明知违反货运操作规程或特别约定而草率不负责任地卸车存放,造成货物损失的,应判为重大过失。
某卷烟厂从某地托运价值59车价值350万元的烟叶回厂,到站明知烟叶具有怕潮易霉变腐烂的特性,在预报夜间有雨的情况下将货物卸至露天货场,所加盖的蓬布也是多处破损的,交货时发现烟叶湿损达55%以上,实际损失高达200万元。
到站在诉讼中抗辩称已按规章加盖了蓬布,且当时仓库已满故未能入库等。
从表面上看,承运人的行为符合铁道部的规章,但在执行规章的细节中反映的是放任损失发生的不负责的主观过错,已符合重大过失的构成要件,应按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3、发生扩大损失的重大过失承运人在货物保管过程中,因措施不当,造成损失扩大,也可构成重大过失。
如一起火灾引起的运输合同纠纷案,火灾损失客观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火灾烧损货物造成的直接损失;二是火灾后,因水湿货物导致霉烂造成的扩大损失。
对后一部分损失,托运人在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损失扩大已积极履行了通知义务,根据货物性质提出适当的施救措施并通过发站及时转告事故站,但事故站接报后未采取有效措施,将被水浇湿的麻袋锁在车厢内,在高温天到来时也不打开进行翻晒,终导致本未损坏仍可使用的麻袋全部霉烂,扩大了火灾的损失。
对承运人客观上表现出的未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行为,应认定为在主观上具有重大过失。
4、货物被盗的重大过失一般情况下,货物被盗承运人不构成重大过失,但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认定承运人具有重大过失。
一是铁路工作人员监守自盗或内外勾结的盗窃案件;二是对于同一批货物在站内连续盗窃时间天数长、或动用机动车连续搬运次数多的案件,之所以对这类案件要认定为承运人的重大过失,因为站内存放货物不论卸不卸车,车站均负在看护并保证安全的义务,长时间、大动作的盗窃车站竟没有发现,属于未尽职责的不作为行为。
2.2 运输过程中的过失在铁路货物运输重大过失认定方面,运输过失最为复杂,可分为运输方式、运输期限、运输程序等种种过失行为,可归为以下几种:1、逾期运到的重大过失铁路运输由于受多部门联动配合以及运能有限等因素影响,货物逾期运到时承运人只按运费的一定比例支付货主违约金。
对于运单中记载托运人申明最迟运到期限的,承运人如果明知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运到可以拒绝承运,如果接受承运即视为合同有了特别约定,应优先及时安排运输,逾期运到并造成损失的,可以视为明知和轻率,构成重大过失。
2、有票无货的重大过失托运人在发站托运一批物资到某站,十余天后托运人在到站没有收到货物,到站要求原告去发站查询,发站又称已发出要原告到到站查询,这样原告在发站和到站间多次奔波,一个多月后发站在清理货物时发现该批布还置留在货场内未曾发出,此时物资已霉烂大部,托运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该案属发站明显的不负责任,轻率地不作为造成托运人货物霉烂损失,这种行为应为重大过失。
3、运输工具不符要求的重大过失假设承运人未将运输农药的车皮污染清除,即用来运输食品,导致食品被农药污染,对此应当认定为重大过失。
2.3 交付过程中的过失由于承运人的不当交付,导致托运人或收货人收货不着,货物丢失、短少、损坏等,承运人应当视具体情况承担重大过失的责任。
但并非所有的误交付行为均被认定为重大过失,此类案件的重大过失判别标准为:(1)严重违反《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的规定,将货物交付给无任何合同依据的其他人(非运单记载的收货人),属于明知违反规定,轻信可以避免误交付风险的轻率作为行为。
(2)明知交付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办理交付,造成货物灭失,致使运输合同不能完全履行。
(3)持有伪造、变造的领货凭证或无领货凭证而持有与货票、运单等记载内容明显不符,或按常理可被识别的伪造、变造身份证、介绍信等证明领取货物的,承运人未作核对而轻率交付的。
3重大过失的举证责任分配我国《合同法》采取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在违约的层面,原告只需证明承运人未履行合同的事实,免除了证明承运人过错的责任。
但是承运人行为构成重大过失与否,却是在违约之上对货主权利的进一步扩张保护,因此对于重大过失的举证责任应当具体分析。
3.1 重大过失举证责任的分配将货物运输中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承运人固然简单易操作,且能促使承运人履行义务,保护相对方权益,但只要有损害事实发生,原告均可提出承运人具有重大过失,承运人不仅需证明自己具有免责事由,还需证明不具有重大过失,而一旦承运人不能举证,则要按实际损失赔偿,如此明显加重承运人的责任,使有限责任失去了意义。
同时这样的简单分配也违反了谁主张谁举证,否定者无举证义务的原则,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举证义务都应当由承运人承担。
同时在货物运输中,无论是法定或约定义务,承运人义务始终是明确的,因此承运人在否认自己具有重大过失行为的同时,必然包含其行为已尽相关义务的积极主张,对于符合规章制度的运输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应当留有相应票证单据等证据材料,从这一角度而言,承运人亦应当承担其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举证责任。
实践中,承运人往往掌握运输环节的相关证据,如电报、交接记录等,但考虑到提供这些证据可能对自己不利而拒绝向法院提供的情况存在,原告(托、收货人或货主)对这些证据明显不具有举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