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民族比较表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方少数 民族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 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 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4、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冯太后: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
(思想动员)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为隋唐统一和繁荣 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改革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
27、(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 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 施?(6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 )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 面的汉化措施。(4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 分)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3、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交流(胡人汉化和汉
人胡化)。
促进国家统一,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统一
奠定了基础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
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变法成功的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 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 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 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 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 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 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 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 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 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 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 频繁。
• 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 民族大融合时期。
• ⒋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 经济发展较快。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魏晋:游牧至山西和内蒙古 东晋: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 386年拓拔珪重建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 439年拓拔焘统 一黄河流域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 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①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 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 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又能得出 什么认识?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3)影响: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拔人才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汉族姓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④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 阳(。3)目的: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 ①易服装: 装;要求朝臣讲汉话,30 ②讲汉话: 岁以下严格执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3、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 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 《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 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 的造诣?有何影响?
4、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露田
男:40亩 禁女:20亩
国家所有
桑田
男:20亩
限
农民麻所田有
男10亩 女5亩 禁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创建新制度
1、前期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
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尝试
(1)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2)影响: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转为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
(2)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 (权力保证)
2)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3)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主观条件)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从图片中 两尊佛像 及材料中 你又能得 到什么认 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 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 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 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 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 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
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
自主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P34、36页内容,你认 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问题及其成因?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1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2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孝 (467-499年)原名拓拔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 文 之子,冯太后之孙。冯太后死后,继续推行改革。 帝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
“千古第一后”,北京 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什么 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 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 了什么作用?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小结
背景
社会矛 盾尖锐
内容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影响
侧重点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保证政府收入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巩固政权的稳定
通过制度 建设缓和 社会矛盾
鲜卑族 迁都洛阳 落后 革除旧俗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2)措施及影响: ①制定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使吏治有所好转;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 (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 原。” ——《魏书·任城王传》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北朝
方
东 汉
魏 蜀 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