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上学期中国现代史专题检测(二)学生卷

2013年上学期中国现代史专题检测(二)学生卷

西安市临潼区土桥初级中学2013年上学期中国现代史专题检测(二)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5分钟收取答题卡第Ⅰ卷客观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40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使中国人民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并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始于A.三大改造的完成B.新中国的成立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1954年9月,由全国第一次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带着神圣的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了宪法草案。

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B. 人民代表大会制C. 社会主义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3、深圳后海社区居民张先生说:“我亲眼看到深圳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发展繁荣起来。

深圳30 年的变化真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啊!”张先生的所见所感①说明改革开放符合民心②表明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③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证明我国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A.1950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一五计划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D.青藏铁路现已建成通车5、抗美援朝战争中,视纪律重于生命,在烈火中永生的战斗英雄是A.黄继光B.董存瑞C.邱少云D.罗盛教6、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采取的改变会议“航向”的方针是A.“和平共处” B.“一国两制”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7、“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不发愁”。

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C.十年“文革”D.“大跃进”运动8、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9、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①实行土地公有制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如图是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

根据图表判断其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经济结构比例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11、我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A.小学教育B.职业教育C.中等教育D.义务教育12、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3、在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最主要的创举是()A.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D.实行农业合作化14、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B.坚持走群众路线C.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D.借鉴苏联的经验15、西藏和平解放后,为确保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人民政府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A.新民主主义制度 B. 资本主义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16、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使这种说法变为现实的是A.自动化技术B.航天技术C.计算机网络技术D.现代交通技术17、2012年2月23日,为纪念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签订40周年,中国网举行了主题为“中美关系回顾与前瞻”的专家论坛,下列四种观点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友好交往的历史B.近代历史上美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C.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D.1979年以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18、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影响的搭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完成―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B.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实现了统一C.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D.中共一大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学校准备开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某学习小组进行相关栏目典型素材的收集,其中不正确的是A.党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对外开放——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祖国统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20、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下列措施中,推动了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修建青藏公路③在西藏建立经济特区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第Ⅱ卷主观题二、综合题每题x分,共4题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时间持续之长、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除了沙皇俄国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外,当属始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敌视中国政策。

——霍世亮:《论五十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行“敌视中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分)材料二:如图,尼克松在祝酒时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

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毛主席说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结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中美关系30年》(2)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距今多少周年?(2分)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应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2分)22、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本图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哪一历史功绩?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多少周年?(2分)材料二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2分) 材料三 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四大件”(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四大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23、看电视学历史: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电视剧《叶落长安》根据这段历史,讲述了河南人郝玉兰一家三代以及西安小东门锦华巷街道的河南乡亲们相濡以沫,共同渡过的50年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的这段历史。

(共30分)。

第3集如图,玉兰心里有事不明白,就让儿子替自己写信问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您老人家人体好吗?这都是新社会了,劳动人民吃香了,这人跟人都平等了……旧社会不拿俺当人看,新社会,俺觉着俺是主人了……”请回答:(1)信中的“新社会”到来的标志是什么?(1分)结合信中内容和所学知识,说说“新社会”的到来有何历史意义?(3分)第4集如图1954年春,锦华巷街道召开一次妇女大会,玉兰控诉白丈夫老四对自己实施家庭暴力,普通百姓心中开始有了法的概念。

请回答:(2)请仔细观察剧照,以玉兰为代表的普通妇女第一次接触到的是哪一部法律?(1分)这一年(1954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1分)用一句话概括这项成就的历史地位。

(1分)第6集如图,玉兰的大女儿莲花想非常去上学,玉兰让她在家照看弟弟,就是不让她上学。

请回答:(3)如果今天你的父母不让孩子去上学,你会使用什么样的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上学的权利?(1分)第7集如图,玉兰把自家的锅拿去炼铁;老大爷在自家的院里也为祖国的大炼钢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请回答:(4)这一集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1分)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运动?(1分)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第17集如图,一伙“红卫兵”在革命的名义下,干着打砸抢的无耻勾当请回答:(5)“红卫兵”是在哪一运动中出现的组织?(1分)这一运动给中国带来什么恶果?(3分)第27集如图,玉兰在农村的儿媳妇翠花数落丈夫白东京,不好好干活,满肚子委屈。

请回答:(6)请仔细观察剧照,当时农民为什么感到越过越有劲?(2分)第40集如图,2002年玉兰他们居住了50年的锦华巷被拆迁了,他们都恋恋不舍。

请回答:(7)今天的你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到处都有大规模的拆迁,对于拆迁,你想说点什么?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分)(本问没有唯一答案,只要是自己的见解即可)24、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

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20分)(1)人物篇: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8分)①图一: 被誉为:②图二: 被誉为:(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

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上述哪一图片反应了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情形?是在什么时间废除的?(4分)④“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哪一方式?(2分)⑤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

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

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⑥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

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2分)(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

请回答: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