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专题一.

中国近代史专题一.


C
【2015重庆】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 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 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 地回应: “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 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中日的地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 位变化与 一落千丈;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改变原 远东格局 来英俄争夺的远东政治格局。
重点探究3: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 涵及表现
半殖民地的内涵:指形式上独立,有自己的政府,但丧失部分 主权的国家。 表现:政治上部分主权丧失。如领土、领海、司法、内河航运 主权等;经济上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文化上表 现为殖民半殖民文化的出现 。 半封建的内涵:指封建因素不断瓦解消失,新的资本主义因素 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 表现:政治上地主阶级已不能完全掌握政权。经济上表现为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 生发展 ;文化上,前期表现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出现、发展 , 后期表现为无产阶级文化的产生发展。
全国卷侧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列强侵略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人民面对列强 侵略的态度与抉择是出题重点,对侵略战争 本身考查较少。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过关
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民族危机
(一)发动侵略战争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家
原因
鸦战 1840英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南京》及附件 开始沦为 1842 (法美) 双半社会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中国的落后 《黄埔》《望厦》
B
重点探究1: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 (1)革命史观
列强侵略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双半社会, 中国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进入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
(2)文明史观
列强的侵略从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 的较量;同时伴随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民主思 想开始传入中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耕文明 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D
(2015年安徽)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 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 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 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 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 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 “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 构上看的。
课堂反馈 (2011年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 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 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 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 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 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 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四)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
(1)原因: ①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 ②转嫁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③国民政府围剿红军提供可乘之机。 (2)日军的军事侵略: ①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 洲国”,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②1935年:“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 ③1937年7月:“七七事变”(北平),全面侵华; ④1937年8-12月:“八一三事变”(上海), “南 京大屠杀”; ⑤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2014海南)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 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 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 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 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 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 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 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 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 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 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 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 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 代化的历史使命”?(4分)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 (2分)
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美国侵华进入 了一个新阶段(由追随别国到独立侵华)。
(2014江苏)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 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B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014天津】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 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 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 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 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 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过程:
开端: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 终止: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3、方式:
(1)强占租借地 (2)划分“势力范围”
国家 德国 俄国 英国 法国 山东
势力范围 胶州湾 长城以北和新疆 长江流域
租借地 旅顺、大连 “新界”、威海
广东、广西和云南 广州湾
日本
福建
割台湾和澎湖列岛
重点探究2: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列强侵华 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并 阶段特征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结构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破 变动 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救亡图存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 运动 图存新高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 从器物层次进入制度层次 习
B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五口通商、 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 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 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 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 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 《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 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 负面作用
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七子”指澳门、香港、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4、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开展美西战争, 无暇顾及中国。 (2)含义: 中国全境向列强开放;列强之间相互开放在华 “势力范围” (3)实质: 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 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
通商口岸 不平等条约 军舰巡查 对中国的 影响 传教权 贸易权
外国军舰进长江;外 二鸦 1856英法 国人随意进内地。 工业革命的影响 《天津》《北 双半社会 京》 《中俄 程度加深 割九龙司地方 1860 (美俄) 扩大市场需要 瑷珲》 一区割英国 割黑龙江以 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 北 《马关》 甲午 60万平方 双半社会 1894中日 的既定国策;朝 程度大大 公里 1895
C
(2013年全国Ⅱ卷)1877年,清政府采 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 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 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 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2013年全国Ⅰ卷40题,考查晚清海洋利用 的变化与启示。 2012年全国Ⅰ卷41题,考查近代中国在列 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时的反应与对 策。
(3)近(现)代化史观
列强侵略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推动中国 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4)整体(全球)史观
列强侵略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 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5)社会史观
列强侵略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 习俗、交通、建筑等社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也带 来相应的一些社会问题。
(6)唯物史观
列强侵略一方面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促成中国封建经济、政治结 构、思想文化的改变和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政 治体制、思想文化的兴起发展。
附: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 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 却是客观事实)。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 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 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 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3)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总目的 巩固和扩大占领区
政治上 “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 “以战养战”,大肆经济掠夺 文教上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