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复习资料整理1.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
2.采访的定义有三个要素:a.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b.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
c.采访的活动包括三项内容: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3.采访的主要基本方式:访问、现场观察、体验、阅读文献。
4.访问: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基本步骤:a.明确采访目的;b.进行采访的预约;c.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d.与采访对象见面,建立轻松、融洽的访问气氛,提一般性问题e.提问敏感问题f.结束访问,与采访对象告别基本形式:公开式访问、隐蔽式访问5.现场观察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6.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始终身临新闻现场,靠观察和询问进行采访。
7.文献的积累材料: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相关的专业书籍;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8.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9.衡量新闻作品的质量的四个标准:真实性;价值性,既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时效性;可读性和可视性。
10.采访材料质量的要求: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深刻性;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11.采访的四个基本特征:采访活动追踪新近发生的事实;采访活动时刻处于失效的压力下;采访活动要贴近事实,贴近现场;采访活动使用的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12.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困难源于三点:繁杂性,双向性和对等性。
13.采访的任务,是依据报道的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14.采访任务的五要素:拿到事实(第一要素);拿到真实的事实;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拿到典型的事实;迅速地获取事实。
15.采访的八个步骤:获得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采访的策划与准备;联系访问事宜;建立融洽的访问氛围;提问;现场观察;结束采访。
16.高质量的线索是高质量选题的前提。
17.新闻线索首先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新闻或者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新闻线索是一个简单又不完整的信号,需要记者去发现和挖掘;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18.高质量线索三个标准:线索丰富;线索可靠;线索及时。
19.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各种会议及新闻发布会;政策文件及领导人讲话;受众来电来信;“新闻线人”;专业信息来源——通讯员队伍;广交朋友,建立人际传播的信息网。
20.新闻选题时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
21.选题具有灵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事实;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阶段;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层次;选择纵向串联事实;选择横向串联事实;在第二落点上选题。
22.选择事实的依据是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理解力。
23.好的选题的特征:重大性;大众关心;独家性;24.选题的标准: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滞后,形成对某些重要信息的遮蔽;对政策制定水平缺少反思和质疑意识,限制了记者的创造性;容易形成“刮风”式报道;容易形成乱扭角度、“片面提炼”式报道)是否适合受众需求;(要分清人们的欲望和人们的实际需求;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要考虑受众需求中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要考虑受众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客观事实属性为标准。
25.选题的目标:1.重大事件和舆论热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重大的政策变动、重大的活动、重大的舆论热点;2.抢发重大新闻的“第二落点”;3.注意发现和挖掘普遍存在的非热点事实。
26.发现新闻思维的过程:比较和选拔;“瞄准靶子”(即记者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公众反映的热点,将某些社会问题视为报道所对准的“靶子”,这等于为搜寻目标事实构成了一个取景器,然后利用这个取景器去等待或搜寻目标事实的出现)27.预测事实真相:线索的可靠性和经验推理。
28.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缺乏采访前的策划与准备。
29.访前调查三个内容:对事实的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事实的相关政策的了解;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30.提问准备:问题的准备,提问方式的准备。
31.在现场观察的准备中,记者要考虑观察的时间、观察的位置、观察的程序,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的收集,才能在观察后迅速写成稿件32.权威的采访对象: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33.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肯定和颂扬型的采访对象;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采访对象;中介型的采访对象;批评和教育类的采访对象;揭露和批评的采访对象。
34.访问:是记者为了获取新闻信息、探讨真相而与新闻事实的知情人进行的谈话。
(由记者组织并主导)35.采访的主要方式:访问和现场观察36.通过访问记者索取的材料六种:事件的新闻要素;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事实的原因:浅层和深层的原因;对事实的评价、观点;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具有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37.访问时记者业务的难关:应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忌只凭主观印象或漫无边际的交谈;访前要收集被访者的资料、经历、个性等;问题要简单易答,适合被访者;做好心理调控;避免访谈中的权威效应。
38.注意各提问相结合:直接法,间接法,迂回法。
39.访问的特征: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没有行政的约束力;地位平等;结合自由;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程度高;所获得的信息层次多样,意义丰富。
40.访问的基本矛盾——“取”与“予”:访问需要占用对方时间;访问需要耗费对方精力;访问通常是不付费的;风险成本,承担风险。
41.解决“取”与“予”矛盾的方法:(理论上的依据)a.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b.帕洛阿尔托学派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人不能不进行交流,即使他的行为表现为非交际关系,那仍然在传达某种信息。
@任何谈话无论多么简单,都包含两种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
c.心理场的理论:(K.勒温)行为公式“B=f”B是行为,f是函数,P是个人,E是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的函数,P E共同构成“生活空间”,即心理场。
综合以上得出启发:a.人人都渴望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b.所有的人际谈话都包含两层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c.记者在采访时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改善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善自身的形象42.访问气氛的不同类型:“公事公办”式:问答双方互相尊重,记者有礼貌,采访对象也采取合作的态度;“挤牙膏”式:气氛僵硬、紧张,采访对象基本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监督性报道常见)强弱悬殊式:a.对方强势,记者弱势; b.记者面对弱势群体激烈交锋式(监督性报道常见)“酒逢知己”式43.营造采访最佳气氛或心理场的要素:a.尊重(采访前做好准备;采访中注意语言的运用)b.真诚c.关怀 d.轻松e. 理解(是指记者要去主动地理解采访对象;包括尊重、关怀、相似和自己人的感觉,使人容易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是一种最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最佳的交流关系,被人理解也是人人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44.决定记者的第一印象的几点:遵守约定时间;出示介绍信或记者证,说明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改善记者的形体语言;访问前的“拆墙”(所谓“拆墙”,就是在正式采访之前,用轻松的话题打破隔阂,把隔阂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无形的心理之墙拆掉,缩短双方由生到熟的距离。
“拆墙”的方法: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到一个恰当的中介物。
)45.采访的设计: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要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倾听;赞赏你喜欢的行为或物件;帮他人解决问题。
46.访问中的敏感之处:适时打断,转移话题;尽量不要冷场;不要和采访对象争论;如何提揭露型问题;敏感提问之后穿插缓和气氛的提问;说服那些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
47.记者提问的特点:目标明确;提问系统;记者主导提问过程。
48.提问的内容:新闻事实的各种要素;事实的各种背景;事实的原因:浅层与深层;对新闻事实的感想和观点;事实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及心理事实;具体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49.提问的基本顺序简单华:先问事实,再问观点;先有概括,再找细节;先听一面之词,再听对立面的说法;一个问题谈完了,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
50.以肯定语结束访问。
51.不同功能的提问:a)搜索式提问:也叫普查式问题;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方面的知情状态,从而决定记者是否值得在这一方面深入挖掘。
b)基本要素的提问:5W,下拉菜单式提问。
c)引导式提问:把回答者的思维引向记者要探求的方向,以背景作铺垫d)挖掘式提问:一般用来了解事实的具体细节、发生的原因、背后的动机和相关背景。
中心问题是“到底为什么”“究竟为什么”e)探讨式提问:主要用于与采访对象就事实真相、人物动机、事实原因和对事实的看法进行探讨,一般都在采访深入的时候才可以进行。
f)展示性提问:目的在于使采访对象展示自己的动机、观点。
g)创造性提问:(在人物报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常常可以挖掘出独家新闻)包括假设性提问、“最”字型提问等52.提问的规律:a)第一个问题有三个特点:切入点从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实入手;问题要小,具体,使之容易回答;一般不提尖锐的问题。
b)提问要清晰、简介c)提问要具体d)提问要讲究逻辑和层次。
53.提问时问题的类型:开放式问题:指的是给对方以充分的回答空间,让对方自由地选择回答的范围、层次和取向。
优点:使采访氛围比较轻松;有利于记者开阔眼界,发现新的线索和新的亮点;有利于对方畅所欲言缺点:可能造成采访对象漫无边际的回答,需要记者不断地打断易切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打断过多又怕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不太适合文化程度比较低的采访对象。
闭合式问题:特点是把回答的范围限定得非常具体;优点:问题直接,采访对象难回避;减少记者提问信息误差,也防止了采访对象跑题;特别适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的采访;比较节约采访时间缺点:常常运用与追问、反问中,如果记者态度不够平和、亲切,往往容易导致采访气氛的紧张;过多的运用可能破坏访问气氛,使采访对象失去谈话兴趣。
54.特殊问题的提问:敏感型问题:牵涉到隐私的问题;牵涉到丑行和丑闻问题对故事和引语的提问54.提问的策略:正面提问;侧面提问;反问;激发式错问;追问。
55.倾听时交谈的前提条件。
56.倾听的要点:事实的关键词;骨干事实的新闻要素;隐性的、类似“冰山”的问题;反面的观点;事实中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57.现场观察的重要性: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典型细节可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现场观察不收条件限制,是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使用额武器和方法,有时是采访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