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痹症
•是指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的一类病证。
•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
•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按症状特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按五体病位分为皮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
•按五脏病位分为肺痹、脾痹、肝痹、肾痹、心痹
•着痹•行痹•痛痹
病因病机
•痹病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肢体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或痰浊瘀阻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发病。
•同时痹病的发生与体质、气候、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外邪侵袭之分
正气不足
诊断
1、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2、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若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出现心悸短气等症状。
变证要点
1、辩邪气偏盛
2、辩别虚实
辩邪气偏盛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者---风邪偏胜者。
痛痹---痛势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寒邪偏盛者。
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湿邪盛胜者
热痹---关节肿胀,肌肤欣红,灼热疼痛---热邪盛胜。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辩别虚实
•一般说来,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治疗原则
•痹症的病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2、风湿热痹
3、痰瘀痹阻
4、久痹正虚
风寒湿痹
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个关节。
(兼次症:发病初期可有发热,恶风等表证)
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 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秦艽、麻黄、杏仁、葛根、赤茯苓、当归、肉桂、黄芩、生姜、大枣、甘草)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兼次症:关节曲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有寒冷感。
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而弦。
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黄芪、芍药、甘草)。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兼次症: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病情加重。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 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麻黄、桂枝、防风、川乌、当归、
川芎、甘草、生姜)。
风寒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得
冷稍舒。
•兼次症: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
痰瘀痹阻
•主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屈伸不利。
•兼次症: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有硬结、瘀斑。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 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桃仁、红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鲜竹沥、生姜汁)。
久痹正虚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时轻时重,肌肉瘦削,腰
膝酸软。
•兼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自汗盗汗,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经络脏腑取穴
颈痹
•风池:足少阳胆经,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局部有松解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作用。
•大椎:属督脉,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膈腧:足太阳膀胱经,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肝腧:足太阳膀胱经,疏肝利胆,理气宽胸。
•风府:督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祛风湿,通经络。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天髎:手少阳三焦经,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肩外腧:手太阳小肠经
•肺俞、肝俞、厥阴俞、肾俞、大肠俞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秩边:足太阳膀胱经,舒经活络,强壮腰膝。
•胃俞、肺俞、肝俞、厥阴俞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舒肝利胆,强健膝腰。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节疏利关,祛风化湿。
•膝眼:活血通络,节疏利关。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舒经活络,泄热清署,凉血解毒。
•殷门、足三里、肾俞、肝俞、膈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