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是什么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2、与行政管理区别(1)语义差异:公共行政是一种服务于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的是他人制定的政策,注重的是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和办公室管理。
公共管理包括公共行政的这些方面,强调以最高效率实现目标并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2)主体拓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狭义的行政机关。
公共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政府组织、政党组织、社会组织。
其中,政府是核心部门,行政机关则是政府的核心。
(3)客体的细分:行政管理把自己的管理客体定位于与私人事务相对立的社会公共事务(基于二分法)公共管理把客体细分为公共事务、半公共半私人事务(基于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分类),这些事务需要多种主体共同管理。
(4)管理手段的不同:行政管理:法律公共管理:市场化3、与企业管理的不同(1)管理的主体不同。
私人管理的主体是私人部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2)管理的对象不同。
私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其私人组织内部事务,公共管理则不仅针对公共部门,也针对私人部门。
(3)管理的目标不同。
公共管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目标多元化,私人管理主要所示私人利益目标,利益最大化。
(4)管理方式不同。
私人部门主要是市场化方式,市场机制;公共部门则复杂得多,是政治议程,公共选择。
(5)管理运用的权力不同。
一个是公权力,具有强制性垄断性;一个是私权力,但具有自由竞争性。
4、公共管理的特点(1)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 一是社会公共事物;二是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3)公共管理的手段多样化: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4)注重管理外部环境,强调战略管理,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5、公共管理为什么是一个整合的概念(1)公共管理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在“什么”和“为什么”层面上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层面沿袭企业管理。
(2)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内涵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根本变革。
6、公共管理力图解决的3个问题:(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的好一些。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7、新公共管理理论一般是指20c80s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有两方面,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学理论: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经济学理论:以布坎南为代表,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c40s末,到60s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1)公共选择理论。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2)代理理论。
政府是受托人即代理人,公众是委托书人。
(3)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角色及特征1、市场失灵的表现(1)公共物品供给失灵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免费搭车”、“公地的悲剧”(2)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消除外部性的政府对策:外部性的内在化:补贴或收税费.(3)信息性失灵(4)市场经济中的垄断(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6)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2、政府的职能: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社会资源配置功能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是市场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完善。
参与方式:一是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等纯公共产品,或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二是征税实现外部成本内在化;三是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或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规制。
(2) 收入再分配功能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是初次分配,其结果不能体现公平,还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建立起再分配机制对这种初次分配结果进行协调,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3) 宏观经济稳定功能公共部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
3、政府失败(政府失灵)的含义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4、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的政策偏差与低效率一是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是指政府做出决策的时限和效率的限制。
(2)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3)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4)寻租及腐败寻租活动,是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谋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展影响,以争取有利于自身的现分配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5、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理性经济人假定(2)缺乏竞争,没有动力(成本与收益分离)(3)时滞效应(4)有限理性第三章公共管理主体—非营利组织管理1、非营利组织含义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和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
也称为“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 )等。
还有称“慈善机构”、“免税组织”、“基金会”、“公益团体”、“公民社会组织”等。
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的萨拉蒙归纳六项特征:(1)正式组织:它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化,有一定的组织章程和制度。
(2)非政府性:在体制和组织上独立于政府之外,并不隶属于国家的政府和行政体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自愿合作、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
(3)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财产基础是基于捐赠的公益产权。
但可收费,收入用于组织的基本运作,不得在出资者、经营者之间进行分配。
(4)自治性:自己控制自己的活动,具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外在团体控制。
(5)志愿性:组织的、服务的、活动的志愿性。
(6)公益性: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3、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第一类:是依照法律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民办非企业单位: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各种民办的学校、医院、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区服务中心(站)、职业培训(介绍)中心、研究所(院)、文化馆(所)、体育馆等。
第二类(1)草根民间组织,包括:工商登记(企业)(2)无法人地位(单位下属组织、社区公益性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第三类:准民间组织(转型中的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网上社团等新型组织)4、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历史因素在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中,志愿组织的成长比政府要来的更早市场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反映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政府失灵政府的行为必须获得多数的支持,而非营利组织能为少数人提供政府不愿意或未能提供的服务社会多元需要社会许多改革发起于非营利部门,非营利组织在提高多元与自由主义的价值上扮演相当重要角色团结一致非赢利部门是在诸多个人主义者的民主社会中,借着行为的整合表现团结一致的一种机制5、非营利组织的功能(1) 提供公共产品和物品,以弥补政府缺陷(2) 促进经济增长,更合理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3) 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性,限制政府部门的权力。
(4) 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并弘扬互助协作的精神。
(5) 开展跨国界的活动,发挥非营利组织对国际事务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
6、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1)发展不充分。
非营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
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
(2)功能角色混乱。
原本代表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因为与权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导致明显官方化和行政化。
:58.96%的协会负责人由业务主管单位委托或兼职;:某市有行业协会177家,党政机关干部在其中兼职的120家,占行业协会的68%,兼职干部244人(2006)(3)经费不足。
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营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2000年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41.4%的非营利性组织将它面临的主要是经费不足。
(4)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筹资能力不足,有90%组织年支出额在50万以下,5%左右组织年支出额在1000元以下,年支出额在100万以上的组织不到2%。
再者是自身素质不足。
第三是自身管理落后。
内部管理缺乏规范,组织章程贯彻不到位,非民主化现象比较明显。
(5)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营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