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1T15:30:45.9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作者:王力庆
[导读] 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的地质环境、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实现矿产开采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作为一个资源储量丰富、资源类型众多的国家,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再加上自然侵蚀以及地壳运动,和后期的开采带来的岩土变化,让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大大的提高了。
而矿产开采中一旦遇到地质灾害,会直接的威胁到开采工人的生命安全。
目前,关于矿山安全事故的报道时有发生,威胁着公众的安全,也威胁着该区域内的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地质灾害,就必须要对地质灾害本身进行研究,分析其类型标准,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标准化防治措施,以此来保障矿山环境的安全,保障公认的安全,为矿产开采提高稳定的开采环境。
关键词:灾害类型标准;地质勘查;防止措施
1 引言
矿产资源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渐增大,过度开发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大超出了环境的负荷,因此近几年,中国矿山地质灾害频发且类型多样,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矿井突水、地面沉降等。
由于矿山地质灾害不同于普通的灾害,它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就会给人类造成极大损失,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2 矿山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2.1 潜在泥石流及滑坡
我国的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浅埋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少部分资源深埋于地下,开采单位需要采取露天或者地下开采的方式,实现对于资源的获取。
但事实上,各类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有些开采单位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故而会出现开采区周边堆积大量的表土、夹石、废渣等物质。
这些物质均是松散状的堆积体,可能会在极端恶劣天气中出现泥石流灾害,并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
不仅如此,基于我国非金属矿山开采的特点,导致矿区周边出现了较多的边坡,这些边坡往往具有陡峭的特点,且坡面风化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日益严重,进而导致裂隙发育速度进一步提升,不利于边坡稳定性的保持,最终导致局部崩塌或山体滑坡出现的概率变大。
2.2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通常来势迅猛,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等,常常会在极短的时间里淹没矿井和坑道,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矿井突水常常会发生在一些富水的岩溶水充水矿区,以及顶底板有着较厚高压含水层分布的矿区,在这些区域都极易导致地质构造发生破碎引发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主要是因为乱采滥挖,破坏防水矿柱,进入到废弃的矿山挖掘,矿渣堵塞阻断山谷和河流引起。
如河南焦作的马村矿、汉庄矿等。
2.3 岩土圈层形变
矿产开采是一种长期性的作业,矿山山体大量的矿石被搬运走,使得矿山岩土应力和结构发生改变,岩土圈层发生结构失衡现象,进而引发诱发性地震、岩爆、断层错位、地面开裂等危害,岩土圈层一旦出现比较严重应力的失衡现象时,可能出现的灾害将对矿产企业的财产和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
3.1 加强领导,合理编制规划
矿山地质灾害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做好防治。
首先,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门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加大对矿山企业日常生产的监管力度。
要求矿山生产企业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区的主管部门报告安全防范措施。
各级政府要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统筹,着手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灾害防治规划,例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纳入地方矿山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中,组织发改、环保、工商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组织矿山企业、所在区域群众等,做好矿山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矿山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水平。
3.2 提高矿山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对于矿山来说,矿山管理本身就具有程序繁杂,范围广泛、涉及广泛以及参与单位人员众多的特征。
因此,进行管理工作时就必须要将各环节、各元素进行统筹规划,从整体出发,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切实的将整个矿山体系管理起来,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导致地质灾害。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在复杂的矿山环境中发挥能效,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规章的制定,并保障其实施力度,让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也只有高素质的矿山管理人员才有敏锐的嗅觉,具有较高的警觉性,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作出应对,进行及时抢险救灾,人员疏散等工作,将伤害降到最低。
矿山企业还需要不定期的展开安全培训,进行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管控,不仅需要让管理人员树立安全生产理念,还需要让管理人员拥有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警觉性,提高地质灾害的抗压性。
3.3 提高对地质勘察、矿山测量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地质勘察以及矿山测量虽然只是整个项目工程的一个小版块,却有着极大的后续影响力,不仅能够为后期的施工环节提供参考依据,还能够利用相关的数据来避免施工风险的发生,保障矿山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能够让后期的矿山开采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减小,避免由于水文地质以及地质结构安全等问题而引发一些裂缝、塌陷等安全风险,出现地质灾害。
正是由于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只有矿山单位重视了,才会提高对地质勘察的投入,才能够为勘察提供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对于相关的设备采购以及人员配备才能准备到位,以此来保障勘察工作的进行。
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能够降低地质勘察的难度,提高地质勘察的效率。
其次,还需要重视矿山测量,矿山测量对矿石分布,矿石走向,矿产储量等基本情况叙述,对矿山开采设计、安全设施设计等都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策略工作,合理设计,避免由于人为开采失误造成地质灾害。
3.4 完善地质安全防护体系
为进一步降低塌陷、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出现,设计单位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状况合理的开展边坡参数设计工作,并在矿区设置排
水沟,实现边坡排水工作的科学开展。
并且,开采管理人员还需要在重要地段安置拦挡岩石碎屑的措施,防止开采作业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滚石现象。
除此之外,开采单位还需要促进现场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并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其能够重视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并在开采作业结束后做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降低开采导致的环境破坏。
4 结束语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过分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尤其是矿山开采导致的高陡边坡崩塌、滑坡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要在灾害发生后才去采取措施,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的地质环境、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实现矿产开采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梅芳,胡明扬,周德全.基于地质地貌特征的贵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7,26(07):91-95.
[2] 范立民,马雄德,李永红,李成,姚超伟,向茂西,仵拨云,彭捷.西部高强度采煤区矿山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控技术[J].煤炭学报,2017,42(02):276-285.
[3] 司江福,杨毕,陶久强,穆仁琴,杨耀.浅析贵州省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02):58-63.
[4] 何芳,徐友宁,陈华清,张江华.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08(08):124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