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确保手术的精确度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
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NIR-II Nanoprobes in-vivo Assembly to Improve Image-guided Surgery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898)。
手术切除通常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外科医生触诊和目视检查并不足以确保区分恶性和正常的组织类型,因此可能导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组织不必要切除。
相比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视觉检查及触诊,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即时性、高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可见光区(400 - 750 nm)和近红外一区(NIR-I, 750 - 900 nm)荧光,由于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和严重的自体荧光干扰,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以及淋巴结转移病灶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
此外,手术切除过程中需要荧光探针具有长效的肿瘤内滞留时间和光稳定性。
图1 表面分别修饰配对DNA(L1/L2)和修饰靶向蛋白的近红外探针。
对于这两种配对DNA修饰的探针采用两针注入法,通过肝脏、肾脏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