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市情概况一、自然禀赋黄骅市处北纬38°09′-38°39′,东经117°05′-117°49′之间,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东临渤海,北倚京津,处于“环渤海、环京津”枢纽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总面积1544.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3.5万亩,拥有65.8公里的海岸线,滩涂面积268平方公里,浅海面积2357平方公里。
现辖10个乡镇(含2个回族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27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15个社区居委会,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万人。
民族构成分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其中以汉族为主,回族次之。
“中国冬枣之乡”、“中国北方模具之乡”、“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2009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等称号向人们展示着黄骅的底蕴之厚、物产之丰、和谐之美。
黄骅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靠近渤海,具有海洋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
黄骅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黄骅羊二庄乡置柳县。
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
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
1938年建立新海县,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
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于县内的黄骅(原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烈士而易名黄骅县。
1989年撤县建市。
辖区内有秦代丱兮城遗址、武帝台古遗址、郛堤城遗址、北齐墓、海丰镇金元遗址多处历史遗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片原始冬枣林——聚馆古贡枣园,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黄骅古贝壳堤,据科学考证,其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涵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黄骅地理位置优越,市区距港口35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渤海湾乃至整个冀中南地区的重要枢纽。
高速公路、国省公路纵横交错,石黄(石家庄至黄骅港)高速公路横穿市区,津汕(天津至汕尾)高速公路纵贯全境,205国道(山海关至广州)纵贯南北,307国道(黄骅港至银川)横贯东西,黄辛公路连接海兴与山东,南滕公路连接渔区与内陆,海防公路纵贯渔区、连接津鲁。
三大境内铁路——沧黄地方铁路(西起津浦铁路沧州站,冬至黄骅港)、黄万铁路(南起朔黄线黄骅南站,北至地方铁路李家港线万家码头站)、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与神朔铁路相联,东至黄骅港口货场)为煤炭、原盐、矿石、石油产品、粮食、化工、钢材、建材等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
作为西煤东运的龙头,黄骅市已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年煤流转量可满足煤化工产业的原料需求。
随着黄骅综合大港的竣工通航,随着邯黄铁路的开工建设,随着保港(保定至黄骅港)高速、邯黄(邯郸至黄骅港)高速快速推进,黄骅将真正成为河北省“东出西联”的出海口和桥头堡,成为拉动冀中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黄骅市地处华北平原,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苜蓿、冬枣、金丝小枣等,黄骅冬枣早在明朝就被钦定为贡品,年代之久、数量之多、品质之好属全国之最。
境内20条河流汇集九处入海,海域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有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上百种海产品,产量占河北省近一半,尤以东方对虾、渤海梭子蟹、快鱼、平鱼、目鱼最为名贵。
黄骅盐业资源十分丰富,盐田总面积220万公亩,年产原盐114.1万吨,是全国海盐生产基地之一,名牌产品“长芦盐”享誉国内外。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大港油田的主产区。
二、经济发展近年来,黄骅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紧抓“三大任务”(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5.3亿元,比2007年增长21.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41.2%和76.6%(同口径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9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1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53.8%和5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592元和14805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1.5%和30.8%。
黄骅市积极引导项目发展,既抓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又抓民生项目、三产项目,以项目建设统领经济工作全局,新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断增加。
2009年全市竣工和在建超千万元项目16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总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61.27%,实际完成投资59.9454亿元,同比增长43.8%。
全年建设和运作超千万元项目168个,昌骅专汽二期、国华风电一期、京华化工、宏达五金等79个项目竣工投产,京海物流、成润物流、鹏盛贤印务、沧兴预应力管桩、宏泰专汽三期、朝日光电等62个项目开工建设,5个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项目和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培育冬枣、设施蔬菜、远洋捕捞与养殖为重点,实施“产业带动、开放推进、品牌驱动”三大战略,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粗放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了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特色农业为龙头的农业发展格局。
成功培育了官庄设施蔬菜、孔店冬枣、常郭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水平、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目前,全市冬枣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2009年产量达1.2亿公斤,随着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的大力推广及应用,冬枣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全市各式蔬菜大棚1300个,占地5000亩,拥有一个现代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12个设施蔬菜生产园区及22个村的露地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8.1万平米;渔业主要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育苗、水产品加工以及制盐业为主,钢壳船总量突破300艘,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2.3万立方水体,完成水产品总量8万吨,共有渔业人口4.5万人。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目前,已形成以五金制造、资源化工、塑料模具、玻璃钢、汽车改装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
2009年五大主导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2.7%。
其中资源化工产业完成产值88.2亿元,实现税金100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2%;塑料模具产业完成产值33.5亿元,上交税金261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7%;五金制品产业完成产值54.5亿元,税金7347万元,同比分别减少14%和8%;玻璃钢产业完成产值3.8亿元,税金4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9%;新兴汽车装配产业完成产值18.4亿元,上交税金1456万元。
仓储物流行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黄骅市在发展农业、工业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十分注重第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中正在崛起的仓储物流业发展迅猛,2009年完成增加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6.6%。
随着首届冀中南(黄骅港)物流发展论坛在黄骅的成功举办,黄骅综合大港的逐步建成通航,京海物流成润120万吨粮食物流项目建设以及立舟、东昊海运公司运输能力的扩张,今后几年黄骅物流产业将出现一次新的腾飞。
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站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高度,对渤海新区“一市三园”进行了体制整合;12月31日,《黄骅港总体规划》、《黄骅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1月,省“两会”提出了把渤海新区打造成拉动冀中南发展增长极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的任务目标,坚持围绕“三大任务”(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形成“港、产、城”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坚持新城老城协调推进,按照黄骅新城总体规划“先东西、后南北、大聚合”的发展时序,继续推进新老城协调发展;按照靠近港口、依托园区、寻求合作、做大做强的发展定位,利用港口发展兴市立市的大项目,城市开发区吸纳中小项目,各乡镇加快建设和完善工业园区,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围绕渤海新区规划、港区规划及各项产业规划,按照大港口、大产业、大城市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对接千万吨级钢铁、千万吨级石化、千万千瓦电力等产业,谋划一批大产业衍生下的下游产业项目及油品、建材、粮食等现代物流项目,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尽快投产达效;围绕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精心谋划筛选项目,做细做实前期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列国家投资计划;健全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积极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控机制,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项目建设的要素制约,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担保机制、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等方式为项目筹措建设资金。
继续做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南排河、羊二庄、滕庄子等乡镇临港、近城的优势,着眼于盐田、荒地的开发利用,完善园区规划,打造项目落地的平台;做大做强资源化工、五金制品等传统产业,扶持培育汽车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调整优化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壮大冬枣、棚菜、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进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黄骅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民生。
2009年全年安排民生支出48项,总投资3.67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一倍。
投资14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将全市8.1万名农民纳入养老保障体系;投资32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三院”,首批300名老人已经入住,全市孤寡老人、荣退军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投资2800万元的城市公墓和殡仪馆项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改善了我市殡葬设施长期落后的状况;惠及410户低收入家庭的4.5万平米经济适用住房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并将于今年入住,并且认真落实了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资政策。
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进了新农合扩面提质,2009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3%,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医疗保险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16万人,位居沧州各县(市)之首。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以“保环境,促发展、惠民生”为主线,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化治污减排,持续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