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910********)
摘要:主导产业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和源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为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模型;河南省
一、主导产业选择经典理论简介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讨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方法,而后者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则共同构成了选择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是主导产业概念的明确提出者则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他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研究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其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又为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筱原三代平准则”则将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步。
在之后的研究中,理论界和产业界在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上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延展、充实或运用。
二、河南省主导产业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以下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不高、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和资源驱动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无论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还是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对资源对投资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的价值链低端、一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产业体系难以持续,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矛盾更加突出。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调整河南省产业结构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需要。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消化、吸收和重新配置生产能力,带动中间需求,从而能够拉动内需,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同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将为新一轮经济繁荣作准备。
幸运的是,河南省已经及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9年9月,河南省召开经济运行会议推出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有色金属、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轻工、食品等10个产业。
该规划详细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各类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各个成立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为本省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回暖提速。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简介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
由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于1936年最早提出。
在衡量分析产业关联度大小确定地区主导产业时,通常
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一)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系数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
其计算公式如下:
(二)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其计算公式如下:
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两项系数均大于1的产业是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的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把发挥作用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他认为这些产业能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能有效带动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河南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以河南省为依据,河南省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将全省的国民经济划分为30个产业部门。
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
表1列出的是2007年河南省30 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下面将以此表为依据,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表1 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有: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林牧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
料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纺织业。
这些大都是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基础工业部门,它们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些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其他部门要求这些部门提供的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
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这些部门的影响力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当它们的最终需求增加,将使相关产业产生波及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
如果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较大,那就表明该产业在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2007年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且位居前十位的产业部门有:化学工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9037和1.21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1984和1.1750)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7269和1.2483)。
这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既是以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这些产业部门应该成为河南省经济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河南省经济的整体发
展,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30个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的结果,并结合河南省省情、产业发展现状和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的产业链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均应成为河南省的主导产业,应重点扶持加以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刘宝,刘承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洛阳师专学报,1999
[2]张志英.产业关联分析法与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分析.上海统计.2000
[3]李宝顺.关于主导产业系统分析的研究.青岛大学学报.2003
[4]江世银.区域主导产业关联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薛新国.河南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战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