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糠在饲料中的应用

米糠在饲料中的应用

米糠在饲料中的应用1、米糠稻谷是我国第1大粮食品种,目前年产1.85亿t左右,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世界上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37%。

出糠率按5%计算,则我国米糠产量约为920万t。

米糠是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富含营养物质的廉价副产品,是糙米精制过程中所脱果皮、种皮层及胚芽等的混合物。

新鲜米糠呈黄色,有一股米香味,具有磷片状不规则结构。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资料表明,米糠中富含各种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

由于加工米糠的原料和所采用的加工技术不同,米糠的组成成分并不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米糠中平均蛋白质15%,脂肪16%~22%,糖3%~8%,水分10%。

脂肪中主要的脂肪酸大多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高量维生素、植物醇、膳食纤维、氨基酸及矿物质等。

2、米糠的分类2.1脱脂米糠脱脂米糠也叫米糠粕,以米糠为原料以浸取法或预压榨法取油后得到的副产物。

2.2普通米糠普通米糠是指稻谷脱壳后的糙米加工成精米过程中所得的副产品。

2.3细米糠细米糠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是包括后序加工过程中脱落的米胚、糠粉和一些米粉,也包括极少量前道工序中未清除干净的细糠。

3、米糠的营养价值3.1米糠粕米糠粕营养丰富(见下表),干物质含量与大豆饼、小麦麸持平,比玉米高1个百分点;无氮浸出物是玉米的75%;粗蛋白质含量比玉米高7.1个百分点;钙磷含量分别是玉米的7倍和6倍以上;磷及植酸磷含量是大豆饼的3倍和6倍以上;铁、锰、铜、锌、硒的含量分别比玉米高12倍、39倍、2.8倍、2.9倍、5倍。

其中铁、锰、锌、硒的含量远高于大豆饼。

重要氨基酸的含量均远高于玉米及小麦麸。

可见米糠粕是较好的能量饲料,且价格低于玉米和小麦麸。

3.2普通米糠米糠概略养分含量和总能值及氨基酸(%)见下表。

所含矿物质钙少(0.07%)磷(1.43%)多,钙磷比例极不平衡(1:20),80%以上的磷为植酸磷。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丰富,如维生素B1、维生素B5、泛酸含量分别为19.6 mg/kg、303.0 mg/kg、25.8 mg/kg。

3.3细米糠细米糠的营养成分,就粗蛋白而言,细米糠是14.93%,远比玉米(一级玉米8.7%)高,粗纤维含量为0.208%。

细米糠是一种很好的能量饲料。

营养成分详见表表1、普通米糠、细米糠及米糠粕营养成分含量(%)营养物质普通米糠细米糠米糠粕玉米小麦麸大豆饼干物质,% 88.4 87.26 87 86 87 87粗蛋白,% 14.5 14.93 15.1 8 15.7 40.9粗脂肪,% 16.4 4.92 2 3.3 3.9 5.7粗灰分,% 10.2 7.27 8.8 1.4 4.9 5.7粗纤维,% 10.05 0.208 7.5 2.1 8.9 4.7无氮浸出物,% —59.93 53.6 71.2 53.6 30钙,% 0.07 0.094 0.15 0.02 0.11 0.3磷,% 1.43 1.623 1.82 0.27 0.92 0.49植酸磷,% 1.23 1.4 1.58 1.43 0.69 0.25赖氨酸0.365 0.646 0.72 0.24 0.58 2.22蛋氨酸0.183 0.3001 0.28 0.12 0.13 0.48胱氨酸—0.2121 0.32 0.14 0.26 0.55苏氨酸 1.056 0.5792 0.57 0.27 0.43 1.38消化能,kcal/kg 3020 - 2760 3390 2240 3140代谢能,kcalkg 2680 - 1980 3240 1630 25204、米糠用作饲料的限制性因素虽然米糠具有营养物质丰富、分布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是米糠在饲料中的应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限制米糠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米糠中存在抗营养因子,尤其是内源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能够迅速氧化碾米过程中所释放的脂肪和油类,使油脂开始变质并水解出游离脂肪酸,出现难闻气味,贮藏稳定性降低(朱文华等,2001)。

此外,植酸含量高;含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阿拉伯木聚糖、果胶、β-葡聚糖等非淀粉多糖及生长抑制因子等。

其中戊聚糖是主要的抗营养因子。

5、米糠用作饲料米糠是稻米加工的副产品,富含营养,在水稻生产国中产量丰富、价格低廉,但即使在禾谷类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仍只有很低的利用率。

然而,现在有了比较经济的加工方法,使我们能够比较充分挖掘米糠的应用潜力,尤其可将其用作家禽营养之中。

5.1米糠粕在猪饲料中的应用在猪饲粮中适量搭配米糠粕可降低饲养成本。

生长育肥猪前期饲粮米糠粕用量以10%为宜,后期饲粮米糠粕用量可提高到20%;种公猪饲粮中米糠粕用量可为10%~30%。

5.2米糠在猪饲料中的应用以直出糠为例,将米糠在各类猪的配合饲料中所占比例,简介如下:妊娠母猪,前期用量20%~30%;中期30%~40%;后期50%~60%;哺乳期30%60日龄仔猪~30 kg,宜在1%~5%左右。

如果用量过多,仔猪不爱吃,并且会引起下痢。

30~70 kg架子猪,用量10%~20%。

70 kg以上肥育猪,用量宜在20%~25%。

用量25%以内,其饲用价值相当于玉米,用量超过30%,其饲用价值降低,猪开始挑食,食欲下降,皮肤松弛,并使肥育猪的肉质降低。

5.3米糠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鸡料中米糠以使用3%以下为宜,颗粒饲料中可添加至5%。

米糠中胰蛋白酶抑制因了对鸭影响小,在鸭饲料中用量可达50%。

脱脂米糠因油脂被脱除(含量<2%),可较长期贮存,属低能性饲料。

肉鸡料中不宜使用,蛋鸡与种鸡可用。

D.J.FARRELL等(1998)做的有关改善家禽日粮中米糠的营养价值的试验中,在小鸡和小鸭的日粮里加入米糠研究其对小鸡和小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试验一,日粮中加入0、20%、40%的米糠,其中40%米糠抑制鸡的生产性能,亦随着米糠添加量增加,鸡的生长率和采食量显著下降。

试验二,在3~17日龄的小鸭日粮中添加20%、40%米糠,没有改变生长率、采食量和料肉比。

试验三,日粮中米糠的量为30%时刺激19~35日龄的小鸭生长,但60%的米糠添加量时,抑制生长,对采食量却没有影响。

5.4在米糠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米糠是一种价格较为低廉的能量饲料,其中所含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因不能被动物消化酶所降解,经畜禽采食进入消化道后,阻碍了机体对饲料的有效消化,而产生抗营养作用,导致了营养物质在回肠中的消化率降低,表观代谢能下降;从而限制其在饲料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添加饲料用植酸酶和复合酶制剂来改善米糠营养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1)猪饲料李祥等(2006)通过代谢试验和生长试验,针对猪高米糠日粮中(15~30 kg 10%,30~60 kg 15%,60~90 kg 20%)常用的复合酶制剂(木聚糖酶、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酶制剂明显改善了体重15 kg和60 kg阶段生长猪的能量、粗蛋白和粗纤维的消化率(P<0.05)。

在生长猪阶段(30~60 kg)加酶组猪的饲料转化率优于对照组(P<0.01),但对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而在肥育猪阶段(60~95 kg),饲料中加酶制剂对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都无显著影响。

结果提示饲料酶制剂的效果与猪的生长阶段和酶制剂的组成密切相关。

(2)肉鸡饲料王清吉(1997a)等的试验结果表明,7-21日龄AA肉仔鸡饲喂25%的米糠日粮,与玉米组比较,其生产性能未受到明显抑制;在此日粮基础上添加微生物来源的粗酶制剂,可提高7-14日龄AA肉用仔鸡的增重,不同程度的增加采食量和降低料肉比;对7-21日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也有所改善。

21-35日龄肉仔鸡米糠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使肉鸡增重3.18%~4.36%,料重比降低1.25%~2.64%(王清吉,1997b)。

从这两个试验可看出,肉鸡日粮中可添加25%的米糠代替玉米,不会对肉自己的生产性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日粮基础上添加微生物来源的粗酶制剂,其生产性能可得到部分改善。

雏鸡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有效,同样对生长期肉鸡也有效,这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不仅能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同时还能不同程度的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利用率。

高峰(2002)等进行了2次重复试验研究小麦米糠基础日粮添加酶制剂和寡果糖对雏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的影响。

结果表明,酶制剂和寡果糖均能显著提高雏鸡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使雏鸡的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增加(P<0.05),T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NK细胞活力、血清新城疫疫苗抗体效价显著提高(P<0.05),血液T3和胰岛素水平显著提高(P<0.05),T4水平变化不显著。

同时添加酶制剂和寡果糖与单独添加酶制剂和寡果糖相比,未见协同加性效应,提示酶制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解日粮中多糖产生活性寡糖发挥其生理调节作用。

(3)鸭饲料D.J. Farrell等(1998)做了改善米糠营养价值的试验,在含有米糠的鸭料中添加植酸酶(2~19日龄,米糠量为0、20%、40%;19~40日龄0、30%、60%),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提高生长率和采食量。

米糠量的增加,干物质消化率下降,但表观代谢能增加了。

以上表明,在米糠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有很多不能预料的效应,改善营养价值和鸭的生产性能。

钱利钝等(2005)在22日龄商品代番鸭高米糠粕(占日粮31%)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使番鸭日增重提高10.83%(P<0.01),饲料利用率提高10.35%(P<0.01),肝重率提高16.87%(P<0.01),腹脂率降低10.38%(P>0.05)。

加酶组啄羽率比对照组下降50%。

沈伯根等(2003)用18日龄的樱桃谷鸭做试验,三种日粮:玉米日粮、米糠小麦日粮、米糠小麦加酶日粮。

进行14天试验,结果表明,饲料消耗及料肉比各组以米糠小麦日粮加酶组最好,米糠小麦日粮组次之,玉米日粮组最差,其中加酶组与玉米组差异极显著(P<0.01);米糠、小麦日粮组及加酶组单位成本较玉米组低,差异显著。

高国宁(1997)等进行两系列试验研究米糠基础日粮(含米糠40%)添加不同剂量的粗酶制剂对肉雏鸭生长性能、消化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米糠日粮添加0.1%的粗酶制剂对肉雏鸭生长性能影响较小,但可以显著降低小肠和胰腺的相对重量及血液尿酸和血糖水平,使IGF-I水平提高近2倍(P<0.01)。

而添加0.4%的粗酶制剂可以获得较好的增重效果,并且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以及降低小肠和胰腺的相对重量、血液尿酸及血糖水平。

在相同蛋白质及能量水平的条件下,米糠对照组的生长性能并不比玉米对照组差,提示米糠日粮对肉鸭不具有明显的抗营养作用,但添加适量粗酶制剂可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