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饲料原料对外依存状况我国饲料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之后,已经步入整合转型时代。
审视整个行业的生产结构不难看出,以玉米、豆粕、鱼粉等为主要组分的配合饲料是我国饲料工业的主流产品。
观察玉米、豆粕和鱼粉近年来的供求变化,呈现出国内产量增长有限、总用量不断上升、进口量大幅增加,对国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的明显特征。
分析成因,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而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决,对我国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1 主要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的市场观察1.1 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豆粕是大豆榨油工业的副产品,一般进口大豆的出粕率在78%(出油率19%)左右,国产大豆的出粕率在80%(出油率17%)左右。
由于近年来豆粕在我国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以至于有些人将大豆这一传统的食用油料作物,改称作“粕料作物”。
随着近年来我国饲料业的快速发展,对豆粕原料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导致对大豆的年需求量超过6 500万t,而国产大豆的年产量却不增反降,预计2012年我国的大豆年产量只在1 000万t左右。
据统计,2001年我国进口大豆1 394万t,2011年为5 263万t,年均增长387万t。
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更是达到5 838万t,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0%以上,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5%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
1.2 鱼粉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鱼粉因其理想的氨基酸配比、丰富的长链ω-3脂肪酸、有益的未知生长因子以及很高的消化利用率,成为饲料工业最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原料。
我国目前鱼粉年产量只有40万t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170万t左右的年消费需求。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2012年我国鱼粉的进口数量分别是134.9万、130.8万、103.8万、121.0万和124.6万t,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70%以上。
特别是近3年进口鱼粉的年均销售价格均超过10 000元/t。
预计未来全球鱼粉产量趋于稳定,而我国鱼粉的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进口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将由2000年前的15%增长为30%以上。
1.3 我国已从玉米出口国发展为供需“紧平衡”玉米作为饲料工业最重要的能量饲料原料以及其他行业深加工原料,在我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早些年我国是玉米出口国,2002年和2003年我国玉米年出口量曾经达到1 167万和1 639万t,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
但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消费增长连年大于产量增长。
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虽为20 812万t,继续增产的玉米仍不能弥补不断扩大的需求缺口。
据统计,2009-2012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分别为8万、157万、175万和521万t。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人均玉米需求量将达到207kg,以现有13.6亿人口为基数,至2015年中国玉米需求量将达到2.8亿t,因此外界不断调升未来我国玉米的进口量。
尽管目前我国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比重还很低,但由于存在潜在的较大进口需求,我国的玉米进口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2 对外依存度攀升的缘由及弊端分析近些年,我国主要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有其合理性。
第一,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致。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动量日益增大。
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繁荣。
第二,我国养殖业和饲料业增长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大,进而对饲料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大幅提高。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饲料工业产量1980年为110万t,1990年为3 194万t, 2000年为7 429万t,2010年为1.62亿t,到2012年预计超过1.9亿t,稳居世界头号饲料生产大国。
限于国产的饲料工业原料(如玉米、豆粕、鱼粉等)增长有限,进口就成了不得不的选择。
第三,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有利于我国从国外进口。
综合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简而言之相当于进口商品“打折”。
适度地增加进口,有利于缓解国内农产品供求矛盾,稳定或降低国内相关工业原料的价格成本。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进口商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弊端已日益显现。
一是会加剧未来我国饲料及养殖业发展的波动。
近年来我国豆粕、鱼粉的价格巨幅波动就是例证。
2012年初,美国局部地区出现干旱苗头,美国农业部报告几次调低本国大豆产量数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几次大幅上升→我国大豆进口成本价格高涨→饲料用豆粕价格暴涨。
同样,2012年10月底,秘鲁生产部出台了下个捕季鳀鱼捕捞配额为81万t(为秘鲁10年来历史新低)以后,国外鱼粉贸易商(外盘)全线暂停报价,国内鱼粉市场价格瞬间上涨1 500~2 000元/t。
二是产业界的“马太效应”或将导致我国相关原料(农产品)产业趋于萎缩。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8 682万亩,较上年下降13.8%,这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下降的第5年。
减种和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大豆与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比较种植效益偏低等因素,但较低价格的进口大豆对国内大豆消费市场的抢占也是明显存在的。
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但收效并不显著。
就玉米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并不靠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基于国内玉米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大,未来我国进口玉米的增长态势或将难以避免。
三是一旦人民币升值反转与国际灾害性天气同现,不免引发我国食品价格暴涨的危机。
目前人民币持续“外升内贬”的现象,不可能就这样长期一直下去的,因此需要留心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反转、人民币升值拐点的问题。
3 应对对外依存度再上升的策略与建议3.1 加强大宗原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限于耕地、水资源的紧张,随着我国饲料业的持续发展,饲料粮的需求增量必将高于国内粮食的预期增量,主要饲料原料不断扩大进口是趋势,未来饲料粮安全将会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目前除了种粮效益远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问题之外,农民将比较效益更低的大豆耕地改作高产玉米也是个重要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各地农田撂荒、谷物改为经济作物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二是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蚕食宝贵耕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降低各级政府的种粮积极性;三是我国农业竞争力持续萎缩,农业基本建设长期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专业化、集约化和科技水平都差距巨大。
当前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整体上进一步加大对种粮的补贴力度,还需要就不同农产品比较收益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要加强对种粮成本的管控研究,将城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依靠科技、推广良种、集约耕种,以不断提高我国种粮的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从而逐步降低我国主要饲料粮对国外的依存度。
3.2 强化资源性原料的科学保护性利用鱼粉是典型的海洋资源性产品。
目前,我国饲料工业每年消耗的鱼粉中,仅有20%~30%为国产鱼粉,这些鱼粉主要产自辽宁大连、山东荣成、浙江舟山、广东沿海等地,其原料鱼分别捕捞自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区域。
由于早些年我国鱼粉生产相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存在无证滥捕现象引发的渔业资源趋于枯竭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资源的可贵,有关部门从鱼粉生产实行许可证管理着手,规定了禁捕期等。
目前无证乱捕的现象已大有改观,但与世界上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较好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多需学习借鉴之处。
以世界鱼粉生产大国秘鲁和智利为例,秘鲁自2005年起,不再采用只限时不限量的奥林匹克式捕捞制度,而是采取限时限额的更为科学的捕捞配额制度。
在每年的捕鱼配额公布一个月之前,秘鲁海洋研究院(IMARPE)派出渔业资源勘测船对鱼资源进行勘探,并出具鱼资源报告,以此作为公布当季捕捞配额大小的依据。
捕捞期间,秘鲁沿海各港口每日都有前一日捕捞量、鱼体尺寸的统计数字公布,发现有鱼体规格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及时采取临时小禁捕措施等等。
智利早在1991年制定了渔业普通法,在2001年制定每个厂最大捕捞限量,2013年2月初又公布了为保护鱼资源可持续性的新渔业法案。
该法案是基于可转移证书的基础上制定,通过专业组织评估每个鱼种的当期捕捞配额,人工渔船的捕捞行为被政府以证书控制、卫星监测等措施进行密切监控。
3.3 适当降低我国畜禽养殖品种外来良种化的热度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品种外来良种化的高歌猛进,无疑为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不能因为个别的安全问题就抹杀几十年来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给养殖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行业要更好的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提升产品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吃好的需求。
其次,有必要审视我国畜禽品种进一步外来良种化、畜禽日粮结构以玉米-豆粕型为主的弊端问题。
目前,我国的祖代鸡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国外种鸡已经占领了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
我国种猪年进口量已超过1万头,且全部为高端核心群。
这种情况促进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主流地位的形成,造成饲料粮的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要改变这种趋势,我国畜禽养殖外来良种化的趋势需要降温,要重新重视地方畜禽良种的开发利用,走规模化养殖场(以外来良种为基础的集约化养殖)和散养场(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的大范围、低密度养殖)并举的路线,从而优化我国养殖业的日粮结构,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3.4 研究建立适合中国饲料资源特色的日粮技术体系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研究的重点之一就如何缩短养殖周期并不断提高生产性能。
但在进入品质时代的今天,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的研究重点需要优化。
一方面要立足国内资源,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包括进一步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以及新蛋白源的研究与开发等。
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内现有资源,在安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不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价。
比如,饲料蛋白源是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及饲料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作为水产品、水产料产量都是世界第一的大国,如何在水产中有效利用氨基酸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领域,有必要尽快建立起立足于我国饲料资源的畜禽水生动物日粮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