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的培养方式,有多种类型,现介绍一些主要的培养方式。

(一)纯培养与单种培养纯培养与单种培养是按培养的纯度来划分的。

纯培养:是指排除了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条件,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必须严格灭菌。

纯培养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生产性的培养中,是不排除细菌存在的,为了区别于纯培养而称之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该类培养是按采收方式划分的一次培养:又称有限培养,是在一定的容器中,根据藻类需要加入无机和有机营养,配成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然后在适宜于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光照、PH 值等)下培养,待藻液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便一次性采收或作进一步扩大培养。

连续培养:一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动控温、人工光源、封闭式通气培养。

在培养容器内,新的培养液不断流入,达到一定密度的培养液不断流出。

培养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可根据微藻的生长情况及需要进行人不控制,并保持平衡。

在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浓度和藻类细胞相对稳定,产量高,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目前生产上很少采用。

半连续培养: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类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收获一部分浓藻液,并加入新的营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及藻液的生长情况确定。

三)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该类培养是按培养的规模和目的来划分的藻种培养:在室内进行,一般采用一次性培养法。

培养容器为100-3000 毫升的三角烧瓶,瓶口用消毒的纸或纱布包扎。

目的是培养和供应藻种。

中继培养:目的在于培养较大量的高密度纯种藻液,供应生产性培养接种使用。

中继培养一般在室内用大的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中进行。

根据需要可分为一级中继培养和二级中继培养。

一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10 升的大口玻璃缸(南方各省多用)、10-20 升的细口瓶或鱼苗袋,以封闭式不通气培养为主。

二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0.2-0.4 立方米的水族箱、0.5-1.0 立方米的玻璃钢水槽、0.5-1.0 立方米的小型水泥池等,以开放式通气一次性培养为主;利用塑料大袋进行二级中继培养也是新兴的、有效的好方法(见图2-13 )。

生产性培养: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有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种类型。

目的是供给育苗中的饵料。

培养容器为大型水泥池、大型玻璃钢水槽的塑料大袋;也有用土池培养的情况。

(四)封闭式培养与开放式培养是按照藻液与外界的接触程度划分的。

封闭式培养:是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隔离。

培养容器多为管状,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塑料做成管道,水平、直立或斜立于地上,暴露在阳光中(或用日光灯光源),二氧化碳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办法,并利用水泵使培养液不断循环。

完全封闭式培养所用的设备主要包括培养槽、气体交换塔和控制系统三部分,其优点是容易控制,产量稳定,但设备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采用的玻璃柱和塑料袋培养,效果很好。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不易被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开放式培养:是把微藻培养在敞开的容器中。

二氧化碳采用人工供给或依靠与空气的自然交换,如常见的广口玻璃缸、水族箱、玻璃钢水槽、水泥池培养等。

开放式培养设备简单,成本低,是目前培养微藻的主要形式。

开放式培养由于光照充足,通风较好,藻细胞生长繁殖迅速,但因藻液与外界接触面大,容易受敌害生物污染。

二、培养方法微藻培养的一般方法为: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培养液的制备,接种,培养管理。

一)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培养用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是微藻培养中最基本的一项,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藻种间的混杂和敌害生物的污染,造成整个培养工作失败,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有培养用容器、工具都必须在用前用去污粉、洗液或肥皂粉等刷洗并冲洗干净,如果玻璃瓶壁上有白色菌膜或碳酸钙等物粘附,不易刷洗,可用1% 浓度左右的稀盐酸浸泡去除,然后用水冲洗。

容器、工具洗刷干净后,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消毒。

1、加热消毒法加热消毒法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耐高温的容器、工具,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等不能用此法消毒。

(1)直接灼烧消毒: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消毒。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光,也就完成了消毒操作。

直接灼烧消毒可以直接把微生物烧死,灭菌彻底。

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效果好。

但只适用于小型金属或玻璃工具。

(2)煮沸消毒:把容器、工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

一般在水中煮沸10-20 分钟。

对大型锥形瓶消毒时,可在锥形瓶口放一只培养皿,然后在锥形瓶中加少量淡水,加热煮沸完毕即用消毒纸或纱布蒙上备用。

煮沸消毒法的作用是杀死全部营养体的部分芽孢。

如果在水中加1% 碳酸钠效果更好,此法只适用于小型的容器、工具。

(3)烘箱干燥消毒:将玻璃容器、金属工具等洗涤清洁,待干燥后放入烘箱(亦称恒温干燥箱)中,关闭烘箱,打开通气孔,接通电源,加热。

当温度达到120 摄氏度时,关闭通气孔,停止加热,维持2 小时,然后关闭电源。

此时切不可打开烘箱门,必须等烘箱内温度逐渐下降到60 摄氏度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

在消毒过程中,温度上升或下降都不能过急,否则玻璃器皿容易炸裂。

2、化学药品消毒法在大规模培养微藻的生产中,大型容器、工具及培养池一般用化学药品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有漂白粉(或漂白液)、酒精、高锰酸钾等。

(1)漂白粉[Ca(CI0)2]或漂白液:漂白粉又称氯石灰,为白色粉末状物质,是氯与氢氧化钙作用的产物。

在空气中因受二氧化碳作用,逐渐放出次氯酸而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工业上用的漂白烩一般含有效氯为30%-35%,消毒时按万分之一到三的含量配成水溶液,把容器、工具在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经过煮沸或沉淀过滤的水) 冲洗三四次即可。

白瓷砖池、水泥池的消毒可配成高浓度浆糊状的漂白粉溶液淋洒池壁,半小时后用消毒水冲洗干净;为充分消毒培养池,也可用较低量的漂白粉进行全池浸泡后用消毒水冲洗干净。

因漂白粉有氯臭味,还需要停放1 2小时才能接种使用(一般下午消毒池子,明天早上接种) ,以免抑制微藻生长。

使用漂白粉消毒需长时间浸泡,同时氯臭味较难除去。

漂白粉暴露于空气中易分解,遇水或乙醇也分解,应密封储存。

也可用漂白精进行消毒,漂白精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一般含有效氯70%左右,用漂白精消毒,用量应减半。

漂白液含有一定量的NaCIO,是化工厂的副产物,有效氯的含量一般在5%左右。

由于漂白液具有价格低廉、无大型杂质、不产生沉淀物及便于储藏和用法简单等优点,被育苗场广泛地用于容器、工具和培养池的消毒。

使用时可参照漂白粉的用量进行具体的调整。

(2)酒精( C2H5OH) :酒精即乙醇。

酒精能使生物蛋白质脱水变性凝固,故有杀菌作用。

70%酒精杀菌能力最强,常用于小、中型容器、工具的消毒。

方法是用纱布蘸酒精在容器、工具的表面涂抹即达到消毒目的。

操作时应注意容器、工具的表面必须全部抹到,不能遗漏。

如果容器水洗后还未干燥即进行消毒,则酒精的浓度应提高,可用90%-95%浓度的酒精,以防容器表面的酒精浓度被水分冲淡而降低杀菌能力。

酒精涂抹后五分钟,用消毒水冲洗两次即可。

使用酒精消毒,简单方便,效果好。

酒精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药品( 3)高锰酸钾( KMnO 4):高锰酸钾又叫灰锰氧,为紫色针状结晶。

可溶于水,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使蛋白质变性,杀菌能力很强。

消毒时按5*10-6 的比例配成高锰酸钾溶液。

把洗涤清洁的容器、工具放在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用消毒水冲洗两三次即成。

白瓷砖池、水泥培养池的消毒,可用高锰酸钾溶液由池壁淋洒几遍,并泼洒池底,10分钟后再用消毒水冲洗干净。

注意用高锰酸钾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超过1 小时,容器、工具上常有棕褐色沉淀附着,很难(4)石炭酸:其主要破坏生长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

消毒时按3%-5%的比例配成溶液,把洗涤清洁的容器、工具在石炭酸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冲洗两三次即成。

(5)盐酸:取工业用盐酸1 份加淡水9 份配成10%的盐酸溶液,把清洗干净的容器、工具放入盐酸溶液中浸泡5分钟,再用消毒水冲洗2 次即可。

水泥池的消毒与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方法相同。

(二)培养液的制备微藻培养液(液体培养基)是在消毒海水中加入营养盐配制而成1、海水的消毒为了防止敌害生物污染,配制培养液的海水必须经过消毒,杀死其中的敌害生物培养用水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过滤、加热、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消毒等几种。

选用消毒方法应考虑下列三方面的情况:第一,能够达到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第二,经消毒处理后的海水必须无毒,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无不良影响或影响不大;第三,水消毒方法必须经济、简单、易行,并能够供应大量培养的需要。

目前在微藻培养中常用的水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1)加热消毒法:把经沉淀的或沉淀后再经砂滤的海水于烧瓶或铝锅中煮沸消毒。

海水加热消毒,冷却后须经充分搅拌或震荡,使其恢复溶解气体量。

通常保种培养用水多用加热消毒法进行消毒。

(2)过滤除菌法:把经沉淀的海水,经砂过滤装置(砂滤池或砂滤罐)过滤,把大型的生物的非生物杂质除去,再经陶瓷过滤罐过滤,除去微小生物。

还有双过滤装置,使海水经过两次过滤,除菌更有保证。

砂滤装置,滤水迅速、滤水量大,在微藻的大量培养中使用,能满足大量用水的需要。

但是微小生物不能完全隔除,除菌不彻底是砂滤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采用两次砂滤、陶瓷过滤罐过滤或进行水的再消毒处理。

(3)酸处理消毒:海水的PH 值呈稳定碱性,长期生活于海水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对PH 值变化的适应力和对酸性的耐力都较弱。

根据这个原理,可使用酸处理方法消毒海水。

海水经沉淀及砂过滤装置过滤后流入海水消毒池,用酸处理方法消毒。

具体做法如下:酸碱溶液的配制:1)量取浓盐酸84 毫升,加蒸馏水(或用淡水代替)916 毫升,配成一个摩尔浓度的盐酸溶液。

2)称取氢氧化钠40克,溶解于1000 毫升蒸馏水(或用淡水代替)中,配成一个摩尔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酸处理:根据所需处理水量的多少,按每1000 毫升海水加一个摩尔浓度的盐酸溶液3 毫升的比例,加酸充分搅拌。

加酸后海水的PH 值可降到3 左右(PH 值2.9-3.1)。

酸处理12 小时以上,一般下午开始酸处理到次日上午止。

处理完毕,再按每1000毫升海水加入一个摩尔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3 毫升的比例,加碱中和,使海水的PH 值恢复到7.5-8.0 左右。

然后立即施肥,接种培养。

(4)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海水经沉淀及砂过滤装置过滤后流入海水消毒池,使用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

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漂白粉[Ca(ClO)2] 和漂白液(NaClO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