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龙源期刊网
孔子的养生之道
作者:韩晓雯
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9期
孔子并未专门论述养生,但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处处暗含了养生保健之道。

因而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说到孔子,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位谆谆教诲的师长,或是文质彬彬的书生,这样的印象固然不错,但并不全面。

其实,除了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孔子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乐观的心态。

他兴趣广泛,品味颇高,称他为“生活艺术家”也不为过。

孔子对于衣、食、住、行都有一套准则,十分讲究,在这些准则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孔子并未专门论述养生,但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处处暗含了养生保健之道。

因而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 明代养生家万全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
饮食养生:“八不食”理论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不言而喻,而孔子堪称中国古代的美食家,他对饮食的挑剔是出了名的,明末张岱《老饕集序》便有“中古之世,知味惟孔子”之语。

这种挑剔不单是对色香味的追求,也是出于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的考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为人熟知的名言就出自《论语·乡党》,意为粮食加工得越精
越好,肉食切得越细越好。

饮食制作精细则利于消化吸收,反之则易伤脾胃,这在食物加工大多较为粗糙的上古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体现了孔子对食物烹调的高要求。

孔子的“八不食”理论更为医家所推崇,具体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指出,腐烂变质的食物,颜色和气味不正的食物,烹调方法不当的食物,不合时令的食物(另有解释为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不当的食物,没有适合的酱料搭配的食物,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以及超过三天的祭祀用肉都不能食用。

这样的标准主要是从饮食卫生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孔子在饮食的口味及对身体的影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如不合时令的蔬菜瓜果,其味道和营养自然不及当季的食材,另一种解释强调吃饭要定时,不能或早或晚,毫无规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体现了孔子对饮食的节制和自律,对现代人更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肉食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