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科特迪瓦 1996
1.引进活猪;2. 非法贩运猪; 1. 扑杀;2. 隔离;3.消毒圈舍、污染 1150 万 美 元 。 1996 年扑 3. 饲喂泔水等受污染的下脚料; 场所;4.不免疫;5. 国内限制猪只流 动;6.监测。 灭
(a) (b)
病理变化
膀胱出血
实验室诊断
采 集 样 品 • • • • • • • • 血清 抗凝血(活动物) 淋巴结 脾脏 扁桃体 肺脏 肝脏 肾脏
标记
流行病学信息
不要冷冻 实质器官还要10%福尔马 林固定样品
实验室诊断方法
GB/T18648-2002:《非洲猪瘟诊断技术》
ASFV焦磷酸测序方法
流产:各种毒力的毒株均 可导致流产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可能在胎盘、皮肤、心 肌或肝脏有淤血点
慢性型

消瘦、偶见体温升高
多处皮肤局部红斑
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 能凸起或坏死

皮肤溃疡 易继发感染,如继发引起肺炎 和关节炎。死亡率往往低于30% 。
病理诊断
脾 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传入风险分析 危害确认
我国生猪饲养规模大,野猪分布范围广,同 时部分地区存在传播媒介,因此从感染国家 或地区进口猪及猪产品存在将病原引入国内
并快速蔓延的风险。
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途径

非法进口猪肉和其他猪产品,包括药用或医用猪源性产品; 国际航班和轮船的泔水、垃圾; 非法进口公猪精液(家猪或野猪)、胚胎(卵) 非法进口活猪、野猪,或合法进口,但未经严格检疫 生物制剂,包括进口猪的疫苗、试剂; 运输工具携带的昆虫,包括蜱 野猪的迁徙
国家
古巴 马耳他
发生 时间
1980 1978
暴发原因
与相邻国家感染猪接触 散养猪接触港口残余剩饭
采取措施
染场所。 治疗。
损失
效果
1980 年 扑灭
1.扑杀;2. 不免疫;3. 消毒圈舍、污 940万美元
1.扑杀;2. 不免疫;3. 不对感染动物 500 万 英 镑 1979 年 ( 扑 杀 所 有 扑灭 猪)

中国所在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是当前世界上养猪和猪肉消 费最多的地区,ASF一旦被传人,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养猪数 量占全球的一半,猪肉的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从国外进口猪 肉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内 的兽医卫生水平也尚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加强出入境 检验检疫工作,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域性 虫媒传染 流行形式多样化
—暴发 —地方性流行 —散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
ASF潜伏期通常为3~15d,也可长达28d。OIE《陆生动物法 典》规定ASF的潜伏期为15d,隔离时间为40d。
ASF潜伏期与病毒的感染量、毒株的毒力、病毒侵入的途径
、猪自身的耐受力、自然感染还是实验感染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 自然感染:潜伏期4~10d,也可延长到19d,个别长达28 d。 实验感染:人工接种ASFV强毒株的潜伏期为1~5d,接触感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猪与野猪对ASFV自然易感,各品种及个不同年龄的猪
群同样是易感的。
—野猪可自然感染ASFV,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为非洲的 野猪,尤其是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薮猪 (Potamochoerus porcus)、巨林猪(Giant Forest hog, Hylochoerus meinertzhangeni),而广泛分布于
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判定
1.临床怀疑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部分临床表现,并且排除猪 瘟。
2.疑似病例
临床怀疑病例,且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五、防控
1. 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及其产 品。 2. 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 识。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防 止疫情发生。
淋巴结:尤其胃、 肝、肾各部位淋 巴结肿大、 出 血
水肿:
肺、肝、膀胱 胆囊充盈 结肠肠系膜

出血
瘀点 瘀斑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胸腔积液;肺水肿, 间质明显增宽
肺出血,可见黄色胶冻 样渗出物和实变
慢性型
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
纤维素性心包炎,并可见出血点
肺局部肉变,实变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tholozani或O. papilipes))。
特突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宿主为刺猬和大沙鼠。乳突 钝缘蜱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和山西,主要寄生于狐、野兔、野 鼠、刺猬等野生动物,有时也在绵羊、犬等家畜体上发现,也
侵袭人。
拉合尔钝缘蜱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西藏 等地,主要寄生在绵羊和其他牲畜。
一、病原学
特点四:鸡胚卵黄囊培养繁殖,
PKl5、BHK—21、Vero传代细胞上 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和 红细胞吸附现象,这种吸附现象 可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而猪 瘟病毒无此吸附作用,可以区别 。
病毒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含有直径70—100nm的核心,外周是直 径172—191nm二十面体的 衣壳和含类脂的囊膜 。 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对应有1892—2172个壳 粒 ,中心有一孔,呈六棱镜状,壳粒间的距离为 74—81 nm。
—被污染的饲料、泔水、栏舍、车辆、器具和
衣物也能够使健康猪感染; —感染的猪肉和肉制品是ASFV重要的传染源;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我国钝缘蜱的分布
28个省存在117个种的蜱,其中软蜱包括锐缘蜱属7个种,钝缘
蜱属2个种(特突钝缘蜱(O. tartakovskyi)和乳突钝缘蜱(O.
非洲猪瘟
猪科动物和蜱类是ASFV的易感动物,其中 家猪和欧洲野猪高度易感,死亡率高达100%, 且无明显的品种、年龄和性别差异。而疣猪、 薮猪等非洲本土野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可作 为ASFV的储存宿主使病毒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蜱类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全球分布图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1921年东部非洲的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 2001年前报道发生ASF的国家37个(非洲27、欧洲8、美 洲2) 2001年后报道发生ASF的国家28个(非洲23、欧洲5)(俄 罗斯、意大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2007年 东欧——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2009年 发生非洲猪瘟的国家6个:俄罗斯 、格鲁吉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 坦桑尼亚、赞比亚。 2010年 发生ASF的国家俄罗斯。 2013.11.18日 赞比亚近2000头猪死于非 洲猪瘟 。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 及防控技术规范
刘健鹏
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诊断技术
防控技术规范
非洲猪瘟
外来病
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 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以高热、皮肤发绀及淋 巴结和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 瘟在症状上与急性猪瘟相似。 目前,本病在我国还未见报道,由于其危 害严重,在引种时一定要严格检疫。
发热、“红猪”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有些猪出现腹泻,但是此症状 并非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有些猪扎堆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慢性ASF皮肤坏死
坏死中心 区隆起的 红色区域
关节肿胀
耳后隆起 的红色区 域
四、诊断技术

临床诊断 根据毒力不同,表现为不9d。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率和致死率
发病率:通常100%
致死率:高毒力毒株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60%~70%
ASF自然感染引起家猪呈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最急性 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急性病例,突然死亡 慢性型ASF导致病猪消瘦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欧亚大陆的野猪(Sus scrofa)也对ASF高度易感。
—钝缘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钝缘蜱通过吸食感染 ASFV猪的血液将病毒吸入体内。
三、发病机理
ASFV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 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 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 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 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 生有丝分裂。
8kb
24倍
一、病原学
特点二:基因多变
基因型多达22个,其中基因型1和型8在 ASF疫 情中作用重大。
一、病原学
特点之三:生存力强
温度:
60℃ 20分钟; 56℃ 70分钟 25-37 ℃ 数周 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 4 ℃ >1年 冻肉 数年~数十年
pH:
4~11.5 无血清 4~13.4有血清 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自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俄罗斯到
2012年底,俄罗斯共发生非洲猪瘟 426起,导致60万头猪死亡或被扑 杀,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在内的总体 经济损失估计达到300亿卢布,相 当于10亿美元。 信息来源:OIE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因此,俄罗斯的疫情也受到了中国 的高度关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新疆的北部地区与俄罗斯 接壤。俄罗斯与我国接壤地区目前尚未发生ASF疫情。但随着 俄罗斯国内ASF疫情的不断扩散,很难保证疫情不传到俄中边 境地区。
超急性型:强毒株感染引起,死亡率高达100% 。
急性型:典型症状为发烧、食欲减退或厌食、不愿 活动、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腹泻、呕吐、呼吸 困难,也可发生流产。死亡率高,多数感染猪几天 内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