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编写模板一、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1、评估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评估范围为矿区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
(1)矿区范围碎石矿矿区面积1.573Km2。
(2)矿区外矿业活动影响本矿山露天采场、工业广场和部分矿区道路在矿区范围内,办公生活区、废石场、部分矿区道路设在矿区之外,矿业活动影响范围超出矿区范围。
现状条件下,工业广场、露天采场在矿区范围内,废石场、办公生活区和矿区外道路(在矿区之外)占地面积分别为96m2、100m2、220m2,现状条件下,矿区之外矿业活动的影响范围为516m2。
预测未来露天采场和工业广场位于矿区之内。
办公生活区、表土存放场、废石场、矿区道路、取土场在矿区之外,办公生活区、表土存放场、废石场、矿区道路、取土场占地面积分别为200 m2、996m2、350m2、1080 m2、19004 m2,矿山之外矿业活动的影响范围为11630m2。
(3)矿区周边无其它矿业活动,无影响到本区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
因此,评估区面积为392330m2。
2、评估级别确定(1)评估区重要程度评估区及附近无居民集中居住区。
距矿区最近的村子是矿区东北500m处的潘家杖子村。
评估区内没有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规定的矿产资源禁采区;没有其它法律法规规定不允许开采的地区,没有自治区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历史文物保护区;没有根据自治区生态保护需要划定的生态脆弱区;没有城市规划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国防工程设施圈定的军事禁区。
评估区内也无铁路、省道、重要湖泊及主要水系分布。
评估区内无高等级公路经过和其它较重要设施,评估区附近无较重要旅游景区。
评估区及其附近无较重要水源地。
评估区占地类型为其它草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表B.1),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
(2)矿山建设规模矿山设计露天开采,生产规模为0.3万m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表D.1),该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
(3)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碎石矿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区地形坡度有利于自然排水,地下水对矿山开采无影响。
矿区内无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
地貌类型为低山,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地形坡度6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C.2,该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为简单。
(4)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为较重要区,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分级表,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见表1-1)。
表1-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判别表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评估1、地质灾害影响现状评估评估区地处低山区,山顶呈浑圆状,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地形坡度一般6-18°。
现状露天采场边坡为坚硬岩,顶部基岩裸露,稳定性较好,面积和采深较小,经现场调查,露天采场现状条件下不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评估区内地势平缓,沟谷不发育,不具备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条件。
评估区无大的集中供水水源地,无地面沉降灾害。
评估区无地下采矿活动,无地面塌陷(沉陷)灾害。
评估区内目前工程建设活动主要有露天采场、工业广场、办公生活区、废石场、和矿区道路。
办公生活区建设在平地上,现状条件下没有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废石顺斜坡排放,现状废石场没有引发崩塌、滑坡灾害。
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2、含水层影响现状评估1)含水层结构破坏根据现状矿山开采状况,矿山开采标高700m—640m,地下水位埋深>60m,开采矿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山开采对区内含水层结构影响较轻。
2)露采疏干对含水层影响矿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平时不向外排水。
在雨季矿坑会有少量积水,下雨即停止生产,雨后坑内少量积水快速渗入地下。
因此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较轻。
3)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坑不向外排水,生活污水少量排放,用于绿化浇水,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对评估区及附近水源影响较轻。
4)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坑不向外排水。
生活污水少量排放,对地下水水质污染较轻。
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评估矿区附近无各类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矿区不在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之内,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主要为露天采场、办公生活区、工业广场、废石场和矿区道路等。
1)露天采场现状条件下,有一个露天采场,面积为1840m2,最大采深为10m。
采场的最低开采标高540m。
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
2)办公生活区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100m2,建筑物低且建筑面积小。
办公生活区的建设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增加景观破碎度,使原来连续分布的草地生态景观中产生生态斑块,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景观格局,降低原景观的审美价值。
办公生活区为砖混结构平房,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
3)矿区道路矿区道路占地面积200m2。
矿区道路的建设与原有自然景观不协调,增加景观破碎度,使原来连续分布的草地生态景观中产生生态斑块,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景观格局,降低原景观的审美价值。
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为较轻。
4)工业广场工业广场位于矿区内在现状采坑西侧,占地面积620m2。
占用破坏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5)废石场废石场占地面积206m2,最大堆放高度都不超过1m,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6)评估区内其它区域评估区内其它未被占用和破坏的区域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程度为较轻。
表1-2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评估表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评估区范围内的土地类型为草地。
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主要表现为:1)露天采场破坏土地资源现状评估露天采场,占地面积为840m2,破坏土地类型为草地,占用破坏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2)办公生活区占用土地资源现状评估办公生活区位于露天采场西南侧,面积100m2,占用土地类型为草地,占用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3)矿区道路位于矿区东侧,总面积100m2,占用土地类型为草地,占用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4)工业广场工业广场位于矿区内在现状采坑西侧,占地面积940m2。
占用破坏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5)废石场废石场占地面积96m2,占用土地类型为草地,占用草地小于2hm,对评估区内土地资源影响较轻。
综上所述,评估区现状条件下各工程设施占用或破坏土地资源总面积1133m2;占评估区面积9.2%;占用、破坏的土地类型为草地(见表1-3)。
表1-3 矿山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表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现状经现场调查,矿区现状破坏一定面积的土地、植被,对周围地质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但并未采取治理措施,而是依靠自然恢复。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根据现状调查结果,以矿山范围为评估区,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表E.1所列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和防治难度为评估要素进行矿山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
现状条件下露天采场、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工业广场、评估区内其它区域地质灾害不发育;对含水层无影响;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较轻,据此判断露天采场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严重,划分为较严重区;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废石场、评估区内其它区域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均为较轻,划分为较轻区(见表1-4)。
表1-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说明表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表E.1所列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为评估要素对矿山环境进行预测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预测评估(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对矿山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论述如下:根据《开发利用说明书》,该矿为露天开采,最高采矿标高700m,最低采矿标高640m。
采用阶梯式采矿,单台阶高度为5m,最终采场帮坡角55°。
因岩石表层风化,且从现状露天采场观察,矿体中有一组北东向节理(裂隙面倾向310°,倾角65°,裂隙宽度1-3mm,长1-5m),开采过程中边坡岩石会在机械振动或在重力作用下失稳而产生崩塌灾害。
矿山崩塌主要是坑壁下部岩体不动,上部岩体在张力的作用下,直接崩落到坑底。
崩塌的主要原因是矿坑开挖形成临空面,构成临空面的岩体在自重卸荷及机械振动下,发生崩塌。
该矿山采矿高度共计只为50m,分12层开采,且所开采矿体为坚硬岩,因此,矿山开采过程中预测产生崩塌灾害程度较轻。
露天采场可能引发崩塌灾害范围为整个露天采场,影响面积133850m2,矿山开采时采场工作人员3-5人,受威胁财产8-15万元,崩塌灾害影响程度较轻。
建议矿山在未来回采过程中应加强对露天采场边坡岩体的监测,在开采过程中边开采边对露天采场的边坡进行削坡,使边坡放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采场作业人员的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的表 E.1,露天采场崩塌地质灾害对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
(二) 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1、含水层结构破坏矿山开采标高800m—740m,地下水位埋深>60m,开采矿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矿山生产无需进行矿坑排水,预测未来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结构破坏影响较轻。
2、露采疏干对含水层影响矿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平时不向外排水。
在雨季矿坑会有少量积水,下雨即停止生产,雨后坑内少量积水快速渗入地下。
因此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露采疏干水对含水层影响较轻。
3、对矿区及附近水源的影响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坑不向外排水,生活污水少量排放用于绿化浇水,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对评估区及附近水源影响较轻。
4、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矿山生产过程中矿坑不向外排水。
生活污水少量排放,对地下水水质污染较轻。
5、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破坏预测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预测露天采场及其他评估单元对含水层影响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