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同期重工业总产值仅从1979年的2636亿 元增加到1983年的3326亿元仅增长26.2%。
[
二、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与提 高城市工人生活水平
(一)解决知识青年回城活条件
三、支持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城乡集市贸易,方便人民生活
(一)支持个体经济发展 (二)恢复和发展城乡集市
“文革”时期经济的成就
(一)三线建设的成就 (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的突破 (三)石油、电子工业的发展 (四)地方“五小”工业的崛起 (五)“四三方案”和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开拓 (六)农田基本建设和社队企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经济总体评价
这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的 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 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 “三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 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 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 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 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 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3.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87)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 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上有所发 展
城市:实行了国企改革,企业活力充分 发挥,经济发展
一、调整产业政策,着力发展与 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十年变化
经济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文革时期 1968-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 年
1978-1988
两个时期比较
经济政策 经济体制 经济成果
经济政策的不同
文革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文革”中,毛泽东 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根 思想主线,就是“抓 革命,促生产”
(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 响,故不计入)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 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生产水平
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 钢增长33.5%, 原煤增长91.7%, 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 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 塑料增长148.2%, 棉布增长20.9%, 粮食增长33.8%, 油料增长61.6%。
产业结构政策、就业 和工资政策、个体经 济和城乡集市贸易政 策等
“三五”、“四五” 计划
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节为辅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经济成果
文革时期
年平均增长率: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
贸易
工业
(一)通过实施各种惠农政策,加快农 业的发展
(国家陆续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 价格)
(二)加快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纺 工业的发展
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3.3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
1979年至1983年,轻工业总产值从1979 年2045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3135亿元, 增长53.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责、权、利相结合。 意义: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