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深度报道剖析

三、深度报道剖析


四篇报道分别聚焦“和平发展”、“坚持发展”、“面向未来发展”、 “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发展”一条线,主题鲜明、深刻、集中, 富有思想性和前瞻性,富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回应外界疑虑,呼应 国人期盼。
报道融新闻综述、新闻评论于一炉,架构精巧,论述全面,就实论虚, 虚实结合,在丰富的写作素材中精选提炼,形成诸多思想内涵十分丰 富的话语。
中国日报要闻6-7通版2009年 9 月 9 日
获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②对各方观点的整合
6、采访报道的艰巨性
1)深度报道的采访耗时耗力,工 作量大,其发表亦要几经周折。
2)采写深度报道(特别是揭黑 性的调查报道)往往要承担较大 的风险。
“在我们这个日益繁荣的大城市里需 要这样一种日报:它不仅售价低廉而 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内容 丰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真正的 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不做 有 钱人的奴仆……它要揭露一切丑恶 和欺骗,抨击一切社会罪恶与弊端, 它要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 而战斗。”(李普曼:《世界报创刊号:告读
1987年被我国新闻界称为“深度报道年”,《关广梅 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青年报》 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 获得深度报道特等奖。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深度报道是围绕一种意旨,客观、全面、系统地解释与分析重大新闻事 件与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1.题材重大与意旨深刻的统一性 深度报道往往被称为“大报道”,是新闻报道形式中的“重型武器”。 在选题上,深度报道常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抓 住社会舆论中的“难点”、“热点”和“敏感点”,重大主题的深度报道更 是如此。 深度报道选题的生成地: 1)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 2)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 3)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 4)重大突发事件。 如下例: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农作物受损,也使人和牲畜的生存受到威胁。目 前,云南全省有400多万人口面临吃水难的问题。 勤劳是西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中养成的天性。然而,勤劳却带来了这样的 结果。
……
“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仅导致传统生产方式的延续,而且导致传统的价值 观念,导致传统 的满足。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满足中,排斥了对需要通 过交换才能得到的商品的需求,因而 也就泯灭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积极 性。”这就是贫困背后的贫困,它无疑比经济的贫困更可悲。
深度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次要 事实突出主要事实,通过边缘事实充实核心事实,通过背 景事实说明前景事实,通过非事件性事实补充事件性事实, 通过深层事实深化表层事实。
通过各种事实的整合,深度报道提供给读者一个尽可能丰 满完整的故事,对新闻事件起到阐明、解释、揭露、呈现 或预测作用,体现思想深度。
者书》1883年5月11日)
2003中国风云记者王克勤,被业界称之为“中 国的林肯·斯蒂芬斯”。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类型及其报道要领
一、单篇式: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二、多篇式: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组合报道 问题讨论
黄岩岛对峙事件:
·4月11日:菲舰试图“抓捕非法捕捞的中国渔民” 中国海监阻止 ·4月12日:菲律宾派一舰艇增援 继续与中国海监船对峙 ·4月13日:菲律宾无视中方警告再向黄岩岛派海岸警卫队船只 ·4月14日:菲称与菲在黄岩岛对峙的中国渔船已全部离开 ·4月15日:中国渔政船赴南沙护渔 将实行24小时守礁值班 ·4月16日:菲方在黄岩岛海域仍有20余艘船只 中方促立即撤离 ·4月17日:菲律宾外长声称将寻求国际仲裁解决黄岩岛对峙一事 ·4月20日:中国渔政310船抵达黄岩岛 开展常态化巡航 ·4月22日:菲律宾两艘战舰和1架反潜机正赶往黄岩岛海域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中国青年报记者1987年5月30日写的《贫困背 后的贫困——西部贫困探源之二》的一部分内容:
来到西部,你会在云雾缭绕的峻岭,看到缕缕炊烟;你会在兽迹罕见的陡 坡,看到新开垦的处女地;你会在那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上,看到背负 沉重的佝偻着的身躯。你不能不感叹那坚韧的勤劳。 然而,同样在这里,你亦会看到开发和利用与破坏和毁灭几乎在同时进行。 利用与破坏一:云南沧源垦殖开荒,使森林退化为灌木丛,继而退化为荒 草坡,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旱涝频增。 利用与破坏二:云南西畴县毁林开荒,每年水冲沙盖十分严重,当地群众 描述为“山上拉肚子,山脚盖被子”。开垦出的青田常被泥沙埋掉,当地 人只好更加拼命地开荒,最后是岩头坡角,能种一窝算一窝。 利用与破坏三:年产香果10多万斤的云南茶房区,因树木被大量砍伐, 年产已降到万把斤。
2.思维的系统性
按照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话说,系统就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 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概括起来说,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 素、有序地、有层次级别地结构起来的网络。
传统报道模式的六大弊端:
一是报道中的两极化,即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模式; 二是单一因果和万能因果的模式; 三是重结论、重结局、轻过程、轻变化,习惯于完成式、总结式的报道; 四是重典型指导,轻具体分析和整体把握; 五是重证实,轻证伪; 六是习惯从纵的方面考察事物的“后馈式”报道。
优秀的深度报道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于它 能够把某一个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或重大的新闻事件这些看 起来仅是单一的“要素”,放进整个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加 以考察。在这个“网络”中,能够看到这种事件和问题与其 相互联系的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的作用,因而它给人的启示 是多方面的。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人民日报》19 87年11月6日、7日)这两篇深度报道,它们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就 中国改革谈改革,而是把它放进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立体交叉发展的大 网络中加以全方位扫描,所以才产生“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阅读效 果。
一、解释性报道
1、解释性报道的产生 2、解释性报道的功能与写作 (1).信息整合功能 (2).详尽的功能 (3).说服的功能
菲律宾缘何在南海如此“急进”
4月25日,菲美“肩并肩—2012”联合军演在菲 律宾巴拉望岛面向南海的区域举行两栖登陆演练。此 前一天,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发布公告称,在南海礼 乐滩(属我南沙群岛)附近发现储量远超预期的天然 气田。路透社的报道说,菲美军演加上公布油气田储 量的举动,可能会给最近南海地区的紧张形势火上浇 油。 演习像是在“演戏” 84名士兵参与,仅派出橡胶冲锋艇登场
深度报道有单篇式和组合式两种基本形式,组合式的深度报道又 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文体式。
组合文体式的深度报道就是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将各种新闻文 体的相关报道——如消息、通讯、评论和读者来信等——整合在一个 版面或几个相连的版面中,形成一个专版或板块,使之从整体上成为 深度报道。在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这些原 本看上去界限分明的各种新闻文体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从各自的 角度使新闻的深度大大拓展。
第八章 深度报道
第一节 什么是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确立
1、美国对深度报道的确立
美国新闻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1978年《世纪大百科》把深度报道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事业发展 的一大趋势。
196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高普鲁出版《深度报道》一书,从 理论和学术着眼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由记者孙承斌 邹声文贾楠精心组织采 写的2010年1月10日首发的《坚定沉着战狂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纪实》获 新华社2010年度精品报道特别奖。获第二十一届(2011)中国新闻奖 特别奖。
报道从党中央沉着果断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心系民生疾苦、推动国 际合作、着眼长远发展等5个方面,以细腻笔触和宏伟气势,全景再现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挽狂澜、应对危 机的不平凡历程,文风凝练庄重,分寸把握得当,立意深远宏阔,具有 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穿透力,媒体用户认为是展现中国抗击金融风 暴的“史诗般的作品。
2).对表达方式的整合
深度报道出现以前,西方新闻界居主流地位的新闻报道理念是客观 报道。客观报道理念所对应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和说明,完 全排斥议论和抒情。
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深刻地指出,随着经济危机和罗斯福实施新政, “各种事件接踵发生,而这些事件本身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一 个‘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开始了”。
案例2
由任伟本撰写的系列报道《上海世博会纪略》于2010年11月5、6、 8、9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头版下部围框刊发。获第二 十一届(2011)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篇纪略文章分别为《和平发展的生动演绎》、《融入世界坚持发 展》、《共同为未来发展思考》、《付出艰辛收获科学》。 文章满腔激情追记“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盛况,高屋建 瓴、大气磅礴、热情赞颂成功办博的中华智慧,纵论以仁为本、以德 为上、以和为先的中华文化,充分肯定科学发展引领的办博方向,深 刻总结以人为本、倡导变革、融入世界、坚持发展的成功经验,高度 概括内涵广博的世博精神。
这样,深度报道实现了对各种新闻报道文体的整合。从这个层面 上说,深度报道已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旨趣,它也是一种编辑旨趣,一 种采访旨趣,一种新闻思想。
4)对新闻编排的整合
①对文字报道和图片报 道、图表报道的整合
右图版面主标题为:多年的筹 划,多月的训练,只为那一日 的绽放(Years of planning, months of training,…DAY OF GLORY)。
在时代的呼唤下,深度报道的主要样式之一解释性报道兴起,美 国新闻杂志《时代》是杰出的代表,该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劳斯自称 《时代》是“新闻事件的注释家”。
如今,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都已被整合到 了各种类型昀深度报道写作中,深度报道中时时流露出记者的倾向和 观点毫不稀奇。
3).对新闻文体的整合
比如,纪略之二写到,“是几十年心无旁鹜的发展,让中国主办的这 场世界聚会有了成功的基石;是几十年心无旁鹜的发展,让中国看向 世界的目光,变得自信从容”,排比句式庄重凝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