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

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

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摘要】:“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澄清这一概念,不仅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而且对于理解二十世纪哲学史上的“语言转向”,乃至于理解哲学的性质,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与维特根斯坦“语法”相关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主要基于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一个观点的转述,关于维特根斯坦主张自己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这一说法流播甚广。

本文即从还原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关于“语法”一词使用的争论入手,先后介绍了贝克和哈克对于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的辩护、哈里斯和加弗尔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一观点的批评以及福斯特对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折衷解释。

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文本的具体分析,对维特根斯坦对于摩尔质疑的回应进行了澄清,对贝克和哈克对维特根斯坦文本的误读予以了批评,从而表明,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在一种积极意义上主张自己所说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而是在一种消极意义上强调自己所说的“语法规则”与通常的语法规则一样,都不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

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规则’是否是一种规则?”语言常常被看成一种规则辖制的活动,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法规则”常常就被看成是确定意义的规则,有意义地说话于是就是一种遵循语法规则的行为。

然而,克里普克提出的“遵循规则悖论”却导致了“意义怀疑论”的产生,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语法规则”的性质加以检视。

本文在对克里普克、贝克和哈克以及马尔康姆之间关于“遵循规则”问题的论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方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从而表明,克里普克、马尔康姆与贝克和哈克在“遵循规则”这一主题下所讨论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前两者关注的是“遵循规则(规范性)如何可能?”、“语言(意义)如何可能?”,后两者关注的则是“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和谐一致从何而来?”、“语言如何得以表征实在?”。

而这一局面的出现,正是由于他们把“语法规则”简单地归于一般意义上的“规则”之下所致。

语言是一种规范性实践,但语言并不是类似于象棋那样的“规则辖制的活动”,使用语言也不是遵循事先已经制定好的语法规则的行为,语法规则不是先于语言实践的实体性规则,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发生理解上的分歧时用作判定标准的语词用法,语法规则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规范性功能而被称为一种“规则”的。

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否是一种深层语法?”主要基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664节的一个著名评论,他所说的“语法”常常被说成是一种“深层语法”。

但维特根斯坦本人关于“深层语法”仅此一处评论,并且在其他地方还对类似“表层之下”这样的提法表现出明确的反感。

如何理解“深层语法”这一提法,对于理解哲学语法何以不同于通常的语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如何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哲学语法,都有重要的关联。

本文在先后介绍了皮彻、哈克、亨特、贝克等人对“深层语法”的阐释,梅祖麟对于“深层语法”的批评,以及乔姆斯基对于“深层语法”的借用之后,分两个部分对“深层语法”这一提法进行了评析。

第一部分对哲学语法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层语法”进行了讨论,目的在于表明,哲学语法之为一种深层语法,并不在于它所考察的是比通常语法更为完备的语法规则,而是它和通常语法关注的对象不同。

通常语法是对语言(本身)感兴趣,而哲学语法则是对思想(理性、理解)感兴趣,只是由于思想(理性、理解)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才对语言感兴趣。

第二部分对维特根斯坦的“深层语法”何以不同于其他以探究隐藏规则为目的的“深层语法”进行了讨论。

讨论表明,那种以探究隐藏规则为目的的“深层语法”是一种以句子为本位的深层语法,而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一种以语词为本位的深层语法,是为了澄清特定的误解而进行的概念考察。

这种以哲学问题为依归的语法考察并不是要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知识,而更多是要为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新维度;而这也就意味着,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主要的不是一门认知学科,而是一门人文学科。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法语法规则深层语法【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B521【目录】:论文摘要6-9ABSTRACT9-16绪论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16-311、维特根斯坦”语法”的重要性18-252、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25-293、本文的目的与方法29-31第一章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吗?31-631、摩尔的质疑32-351.1摩尔的例证32-331.2维特根斯坦的答复33-352、贝克和哈克的辩护35-392.1不存在两种语法,只是有两种由不同的目的所决定的对于语言规则的兴趣35-372.2对于具体语例的讨论37-393、来自语言学的视角39-463.1语言学史中的”语法”39-423.2维特根斯坦和索绪尔的一样,冲破了传统”语法”观念的藩篱42-443.3维特根斯坦的”语法”与语言学”语法”的差异44-464、折衷的解释46-484.1维特根斯坦对于语法的一般看法46-484.2福斯特的折衷解释485、评论48-585.1对维特根斯坦回复摩尔质疑的两种解读48-505.2对于强解读的批评50-545.2.1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说法50-515.2.2B&H的辩护缺乏说服力51-545.3对弱解读的阐释和保留意见54-585.3.1对弱解读的阐释55-565.3.2对弱解读的保留意见56-586、本章小结及一点补充58-636.1本章小结586.2一点补充:关于”通常的语法”58-63第二章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规则”是一种规则吗?63-1131、克里普克的”遵循规则悖论”和意义怀疑论64-691.1克里普克对《哲学研究》中”遵循规则”与”私人语言论证”部分的基本看法64-661.2遵循规则悖论的经典表述66-681.3从遵循规则悖论到意义怀疑论68-692、B&H论”遵循规则”69-762.1B&H对规则怀疑论的批评71-742.2B&H对”遵循规则”部分的解读74-763、马尔康姆对B&H”内在关系”说的批评及B&H对”遵循规则”问题的进一步澄清76-833.1马尔康姆的质疑76-803.2B&H的进一步澄清80-834、评论83-1084.1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者悖论”、马尔康姆的”难题”和B&H所理解的”规则怀疑论”并不是同一个问题84-914.1.1克里普克和马尔康姆关注的是”遵循规则如何可能?”、”规则如何可能?”、”语言如何可能?”84-864.1.2B&H关注的是”语言和实在之间的和谐一致”的问题86-914.2《哲学研究》”遵循规则”部分所谈的”规则”主要就是”语法规则”91-954.3为什么B&H和克里普克、马尔康姆会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95-974.4语法规则与语词使用的关系不同于规则及其应用的关系,语法规则不可简单归为一种规则,”语法规则”之为一种”规则”具有特殊性97-1084.4.1语法规则强调的是规则的规范性方面97-1014.4.2我们何时用到语法规则?101-1034.4.3语法规则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103-1085、本章小结及几点余论108-1135.1本章小结108-1095.2关于”语法规则”的几点余论109-113第三章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一种深层语法吗?113-1991、皮彻论”深层语法”114-1152、哈克论”表层语法”与”深层语法”115-1173、亨特论”深层语法”117-1223.1理解”深层语法”的六条线索117-1193.2对于”深层语法”的尝试性解读119-1203.3对六条线索的印证120-1224、贝克论”深层语法”122-1324.1对”深层语法”的常见解读122-1244.2基于文本分析对常见解读提出的质疑124-1264.3贝克对”深层语法”的新解读126-1294.4新解读的优点和意义129-1324.4.1新解读的优点130-1314.4.2新解读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意义131-1325、梅祖麟对”深层语法”的批评132-1395.1”深层语法”的逻辑1335.2梅祖麟的质疑133-1385.2.1结构语言学中的方法134-1355.2.2具体论证135-1385.3梅祖麟的结论138-1396、乔姆斯基论语言的”深层结构”139-1456.1乔姆斯基论”深层结构”140-1416.2”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区分的思想基础141-1457、评论145-1977.1哲学语法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层语法”?146-1627.1.1普遍语言vs.特定语言147-1517.1.2思想vs.语言151-1627.1.2.1通常的语法为何总是止于某一点?151-1577.1.2.2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本身,哲学关注的是思想157-1627.2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何以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深层语法162-1977.2.1达米特论意义理论的建构162-1667.2.2句子、语词与哲学语法166-1697.2.3以句子为本位的深层语法——一个初步的批评169-1727.2.4维特根斯坦对于以句子为本位的深层语法的批评172-1827.2.5以语词为本位的深层语法182-1977.2.5.1句子之为语词的组合183-1857.2.5.2哲学之为以语词为本位的深层语法185-1978、本章小结及全文总结197-1998.1本章小结1978.2全文总结197-199参考文献199-204后记20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