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
摘要:简述林业碳汇的概念及价值,从碳汇计量方法、林业碳汇项目、碳交易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林业碳汇;研究;计量方法;碳交易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不断变暖,而全球气候变化又反过来严重影响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大气中c02的浓度,而森林所固有的吸收和固定c02的功能即林业碳汇功能,能够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c02浓度,起到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
因此,林业碳汇研究随着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气候问题的日益关注而不断向前发展。
一、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物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它在减少大气co2浓度上升问题上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并列为地球三大碳库,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储存了约占陆地生物圈地上碳储量的80%和地下碳储量的40%,因此,林业碳汇对于调控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和影响气候变化作用非常重要。
二、林业碳汇的价值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
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它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实现确定的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种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其中排放贸易是指已经达到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将获得的减排额度相互转让;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
这三种机制的制定,推动了国际碳贸易,使林业碳汇具有了价值。
1.经济价值
2006年6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被批准,该项目从2006年开始在广西苍梧、环江县营造人工林4000公顷,在未来15年内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购买该项目产生的60万吨二氧化碳量。
此外,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受《议定书》规则限制的“非京都市场”(志愿市场)。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
这些市场的产生与形成,显示出了林业碳汇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2.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
林业碳汇通过吸收co2,释放o2,把co2转化为有机物。
在这一固碳过程中,林业碳汇降低了空气中的c02含量,延缓了气候变暖,间接减小了由气候变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等不良影响。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此次大会讨论并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在第六条中再次强调了减少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的
重要性,林业碳汇所具有的减缓气候变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社会价值更加明显。
三、林业碳汇的研究现状
1.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评估方法
“碳汇交易”活动,实际上是通过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化的具体体现。
而碳汇计量是评价森林碳汇生态效益大小的基础工作和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国内在森林碳汇计量方面主要使用的方法为蓄积量法、生物量法和基于蓄积量法、生物量法的生物清单法。
其中生物量法因为其简单、明确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其主要是根据单位面积生物量、森林面积生物量在树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树木各器官的平均碳含量等参数计算而成。
由于生物量法在计算生物量时往往只考虑地上部分,即使考虑了地下部分,由于当前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取样的困难,也很难得到精确数据,使得计量精度会有一定的下降。
对林业碳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我国的林业碳汇的现
状和潜力,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近年来,中国
林科院等相关科研单位在碳汇的监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9年,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从成本有效性原则出发,采用的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基于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下的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监测工作,也对类似造林项目的监测提供了参考。
2.林业碳汇项目
林业碳汇项目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我国林业的一个机遇,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对保护国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面对新机遇,中国已经积极展开了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的工作,及时启动广西、四川、云南和内蒙等地的林业碳汇试点项目,为熟悉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有关规则和积累经验。
200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cbtsec)”,为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数据贮备;2002年国家937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ccdmcte)”得到国家立项;2003年,日本ggi公司到我国南方考察,签订了新造林11万hm2、低产林改造15万hm2的林业合作项目;2006年6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作为全世界唯一的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被批准。
3.碳市场与碳交易
碳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议定书》中规定的唯一一种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减排机制。
在《议定书》的规则下,发达国家为了实现低成本减排和获取碳排放权,逐步产生了碳市场,减排单位的现货合同、期货合同和选择权合同也随着碳市场的产生而逐步出现。
碳汇在交易的过程中,除产生了京都减排单位交易市场外,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地方性交易体系,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
这些市场的出现推动了整个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当前的碳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我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2007年2月发布公告,明确表示中国无计划建立气候交易所,但是我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植树造林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7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它的设立为企业、团体、个人参与减排创造了平台,为企业和团体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满足个人参与公益活动和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了机会。
四、林业碳汇发展展望
2009年12月7日,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应对气候变化安排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我国政府在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因为林业自身的碳汇功能,这个目标的提出将对加快我国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碳汇研究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笔者建议,一方面应加快我国与林业碳汇相关的政策研究,逐步推进规章制度建设,为林业碳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应加强
碳汇宣传和林业碳汇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们对林业碳汇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林业碳汇的积极性,推进林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