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第三章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第三章


1.种(species):是菌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多采用 生物学种的概念,即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 之间在主要形态上应该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 但有些菌物种的建立,有时还应辅助以生态、生 理、生化及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寄生性 菌物,有时也根据寄主范围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 种。 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菌物学分类, 出现了根据DNA序列同源性来划分的系统发育种 的概念(phylogenetic species)。
(一)变种和专化型
两者均是病原菌种下的分类单位。
变种之间在形态上有差异,他们对不 同属的植物致病力不同。 专化型间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区别 不同的专化型主要根据它们对同科不 同属的致病力的差异。
(二)生理小种
• 是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无差异,但对不同品 种的致病力不同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所组成的群体。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除根据对品种的不同致病力差异 划分外,也可根据其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等特性进行 辅助鉴定。细菌的生理小种又称菌系或致病类型。病 毒的生理小种称为株系,不过病毒株系之间的差异株 要根据他们在一定寄主上的症状的差异,血清反应; 彼此是否起交叉保护作用;寄主范围是否相似;传播 方式是否相似等来确定。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角质酶 分解角质层 果胶酶 分解果胶质 半纤维素酶类 分解半纤维素,分解后纤维
素和木质素裸露出来
纤维素酶 分解纤维素
木质素酶 分解木质素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一、酶
2. 分解细胞内物质的酶 蛋白质酶 淀粉酶 脂类酶 核酸酶 已在若干种真菌中发现有分解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孟颢光
2011.09
第一节:致病性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第三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 第四节: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
第五节: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
第一节
一、致病性
致病性的概念
•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 能力。 •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一个种或一个属的病原物的属性, 是较为固定的特性。 • 致病性是指一种病原物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的致病 能力。
(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
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别小种的类型, 根据各个小种在总体标样中所占比例,确定主要小种和优势 小种。作为鉴别寄主必须应该具备以下4个条件:
一项基本内容。
三、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一)生理小种鉴定的意义:
及时分析掌握病原菌的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消 长变化动态。 可提高防治和研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在对病害的流行、品种抗病变异、病菌抗药性等很
多研究中均需要以生理小种的分析结果作为依据。
分析鉴定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在防治和研究上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长素(Auxina)
• 天然生长素为吲哚乙酸(IAA). 果树根癌病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ce)是研究生长素 与致病作用关系的一个病例。果树根癌病菌在致 癌过程中产生IAA,由伤口接种在27℃下保持4-5 天,再移至32℃高温下,病株即可产生癌瘤。在 这一过程中,病菌产生的IAA能使寄主细胞非正 常的生长,形成癌瘤。
(二)生理小种的发现
1917年E. C. 斯泰克曼研究发现小麦杆锈菌专化型内有更狭 窄的专化型即生理小种,他们对不同品种的致病力不同,品种对 不同小种的抗病性也不同。以后许多学者开始了对不同病菌生理 小种的研究,先后发现小麦叶锈菌(1926)、条锈(1934)、马 铃薯晚疫病菌(1926)、小麦白粉病菌(30年代)、小麦腥黑穗 病菌(1948)、稻瘟病菌(1963)、水稻白叶枯病菌(1979)以 及许多其它病菌均有生理分化现象。 一般是病菌寄生性水平越高,生理小种越多,反之越少。目 前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植物病害抗病性研究的
(三)生物型
• 生物型是生理小种内由遗传一致的个体所 组成的群体。
• 在一个生理小种内可有一个生物型,也可 有多个生物型。鉴定生理小种的生物型主 要根据供试菌系在辅助鉴别品种上的反应 和寄主种下的分化情况。
二、植物病原菌寄生专化性的研究简史
(一)寄生专化性的发现
早在1870年 J. 斯基德特 就提出植物病原菌有寄生专化
(二)赤霉素类物质
• 赤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上相似物质,现已发现有50 种以上,很多真菌、细菌、链丝菌均可产生。其中 最熟知的是水稻恶苗菌产生的赤霉酸GA3,它是水 稻出现徒长的原因。由于受赤霉素的刺激作用,一 些受类病毒和病毒引起的矮化植株症状消失。用以 处理感染酸樱桃黄花病毒(SCYV)的樱桃植株和感 染卷叶病毒的烟草植株,可使原来受遏止的叶芽恢 复生长,可增加产量。此外,赤霉素类物质还可诱 导IAA的产生,且常与IAA协同作用。
部或部分症状。
• 选择性毒素主要有:
维多利亚素:毒素可与感病品种细胞膜上的受体
分子结合引起致病作用,从而破坏原生质膜的渗 透性,使电解质渗漏。 HS-毒素:有受体,破坏渗透性 HMT-毒素:抑制氧化磷酸化,改变电子传递频率
HC-毒素:改变渗透性
PM毒素:破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 火疫素:引起质壁分离,导致萎蔫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作用表现
从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中掠夺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影 响寄主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
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
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使寄主植物细胞的正常 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发生一系列的内部组织和外部 形态病变,而表现出各式各样的症状。
二、毒性(毒力)(virulence)
菌物的分类单元
英文 拉丁固定词尾 界 Kingdom 无 门 Phylum (-mycota) 亚门 Sub-(-mycotina) 纲 Class (-mycetes) 亚纲 Subclass (-mycetidea) 目 Order (-ales) 科 Family (-aceae) 属 Genus 无 种 Species 无
(三)细胞激动素(cytokinis)
• 细胞激动素又称细胞分裂素,是促进细胞分裂的植物 激素,其化学名称为6-呋喃氨基嘌呤。细胞激动素的 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使细胞分裂与分化,也能抑制蛋 白质与核酸的降解及植株与组织的衰老过程。激动素 常与IAA共同起作用。例如在组织培养时必须两者同 时加入培养基,细胞才能分裂、生长,形成愈伤组织。 • 激动素对病毒的治疗作用与使用浓度有关。高浓度的 激动素处理可减少烟草的环状病毒,但加入IAA可以 抵消起效果。
核酸的酶。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二、毒素
• 毒素(toxins)是病原物分泌的一种在很低浓度下 能对植物造成病害的非蛋白类次生代谢物质。 • 其损害作用主要:
作用于原生质膜,使原生质膨大,引起质膜的透性 和电势的改变,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 抑制光合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的一些步骤,引起 能量缺乏,导致体内合成破坏; 对鸟氨酸转氨甲酰酶起竞争性抑制作用,导致精氨 酸的缺乏,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与原生膜蛋白结合,导致寄主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乙烯(ethylene)
乙烯(C2H4 )是简单化合物,在植物组织种普遍存 在。乙烯有抑制体细胞分裂、DNA合成、细胞生长, 抑制生长素向顶端和侧枝运转,诱发离层形成,落叶 落果,也可催熟果实。 许多研究表明,抗病品种产 生乙烯比感病品种多。在抗性反应中寄主迅速释放的 乙烯能够诱导植物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 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从而刺激植保素和芳香 族抗菌物质如绿原酸的形成。
4.小种(race)、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根据对不同种或品种(一般是一套 鉴别寄主品种)的致病能力差异而划分的生 物类群。
二、毒性(毒力)(virulence) 毒性是指病原物小种对寄主植物品种的专
化性致病能力,或者说实质上是病原菌小种
的毒性基因“克服”品种抗病性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毒素的种类


与植物病害发生关系较大的毒素有两大类:
致病毒素(pathotoxin):病原物不在时仍能引起病害;
活体毒素(vivotoxin): 病原物、植物两者作用后,

在被感染的植物体内所产生的毒素,此类毒素并非最先引 致病害的因子,它的存在可促进病害的发展。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 侵袭手段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机械力量
在侵入阶段一般是机械力量和化学力量 相结合起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如突破蜡质 层则主要靠机械力量。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化学力量 植物病原物的化学侵袭手段主要有酶、
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此外还有多糖和抗生
素。病毒自身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而是直
接以核酸影响和诱导寄主原生质代谢作用的
发生改变,从而诱发寄主原由物质数量的增 减和新物质的产生。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 一、酶
1.分解细胞壁物质的酶 细胞壁的成分:植物体表面为蜡质层,下为角 质层,再下依次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 等。体内细胞壁由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
木质素和少量蛋白质组成。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 专化性
一、植物病原物寄生专化性的概念
•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一定属、种或品种的寄生选 择性称为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生理专化 (physiologic specialiation)。通常,寄生性水 平越高的病原物,其寄生专化性越强,反之越弱。
• 寄生专化性越强的病原物往往在种下有变种 (variety)缩写为var.、专化型(Formae specialis) (缩写为:f. sp.)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或株系(strain)或致病型(pathotype)的分化。
病原物小种对品种的毒性是相对的, 有强
的有弱的,所谓的强是指小种对品种诱发的 病害强度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