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凯里市第二中学李川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仁爱版专题四单元1燃烧与灭火。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与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使学生理解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灭火原理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策略
1.对于燃烧与灭火,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实例,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
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棒、烧杯、试管、铜片、火柴等。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
(二)推进新课
1.燃烧的定义
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思考]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出的实验方案。
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形成优化实验方案。
[小结]要利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方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学生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玻璃片、小石头、纸条、木片在酒精灯上点燃。
(2)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
(3)将火柴梗和小煤块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分别加热。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设疑]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
[分组讨论,教师实验]课本P82实验1与课本P82实验2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
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
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问题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
实验室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其原理是什么?
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春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柴垛失火,人们都是怎样去救火的?, 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
[讨论]
(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
为什么?
[师生讨论]逃生的方法并演示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
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作业布置]导学与演练P34页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九、板书设计: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⑵隔绝氧气(或空气);
⑶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安全逃生
十、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
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
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
在注重学生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