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

《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

《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
----------------------------------------------------------------------------------------------
一、填充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禹、汤
2、眚、非眚
3、《兴律》《厩律》
4、中书、门下
5、“糊名”、“誊录”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D
3、C
4、C
5、A
6、D
7、B
8、C
9、B 10、B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B、C、D
2、A、B、D、E
3、A、B、C、D、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
打上“√”,错误的打上“×”,并简述理由。


1、法家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

(×)
法家“隆君重法”、“法自君出”、“令高于律”。

2、秦朝以一定的年龄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
秦朝以一定的身高为标准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3、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在宋朝商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
下。

(×)
恰恰相反,随着宋朝私有制的深化和工商业的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4、“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就是“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是明朝的立法原则,“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是唐朝的司法审判原则。

5、“五朝会典”是指《唐六典》、《大明会典》等五个朝代的会典。

(×)
“五朝会典”是指清朝《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
和《光绪会典》。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五听”
“五听”是西周时期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

(1分)
“五听”的内容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即通过注意当事人的各方面表情而分析、认定其口供真实与否。

(3分)
“五听”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又有其缺陷,容易主观擅断而错判。

(1分)2、鬼薪、白粲
秦国的一种徒刑。

(1分),鬼薪,即男犯主要是为宗庙采薪,白粲,即女犯主要为宗庙择米。

刑期一般一至三年。

(4分)
3、“折杖法”
“折杖法”是宋朝首创的一个刑罚制度。

(1分)
所谓“折杖法”是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罚方法。

“折杖法”使得“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体现了宽减刑罚的精神。

(3分)
“折杖法”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宽减刑罚的积极意义,但是违反了“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的客观刑罚原则。

(1分)
4、廷杖
廷杖最早源于隋文帝,明朝朱元璋时成为制度。

(1分)
廷杖就是由皇帝下达命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
臣的制度。

(3分)
廷杖制度是皇权极端膨胀的表现。

(1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起源于西周,至汉朝正式成为司法行刑制度。

(1分)
“秋冬行刑”是指刑罚的执行,尤其是死刑的执行,除了特殊情况外,应当在秋冬执行。

(5分)
“秋冬行刑”的理由一方面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为了不误农时。

(2分)
2、简述“七出”、“三不去”
“七出”、“三不去”起源于西周,至唐朝正式成为婚姻法律制度。

(1分)“七出”是指妻子有下列情况之一: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丈夫有权休妻。

“三不去”是指妻子虽然有“七出”之条,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经持舅姑之丧、娶时贱后贵、有所受无所归。

丈夫不得休妻。

(6分)“七出”、“三不去”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伦理在婚姻法律制度上的典型表现。

(1分)
3、简述“鞠谳分司”制度
“鞠谳分司”是宋朝首创的一个司法制度。

(1分)
“鞠谳分司”是指:由专职官员分别负责审讯与判决,即负责审讯的官员无权过问判决,即负责判决的官员无权过问审讯。

(6分)
“鞠谳分司”使得审讯与判决两种权力互相牵制,有其合理和进步的意义。

(1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1、试论述唐律中“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的司法审判原则,并且举例说明。

为了减少律文的繁琐,唐律确定了“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的司法审判原则。

在不伤法律本意、不至于引起歧义理解的前提下,体现了立法者“律文简约”的精神。

(2分)
唐律规定:在案件审理无严格相对应的法律条款可援引时,如果对该案处理应该减轻时,可引用相关联的重罪条款,以比照确定轻刑,即“举重以明轻”;相反,如果对该案处理应该加重时,则引用相关联的轻罪条款,以比照确定重刑,即“举轻以明重”。

(8分)
唐律《贼盗律》规定:“夜无故入人家,主人顿时杀死者,勿论。

”如果主人将夜间无故进入其家的人打伤,如何处理,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但是根据“主人顿时杀死者,勿论。

”的规定及“举重以明轻”的原则,显然也应该“勿论”。

(2分)
唐律《贼盗律》规定:“谋杀期亲尊长,皆斩。

”但此处规定仅限于“谋杀”,对于已经杀害期亲尊长者应该怎样处理,法律无明文规定。

但是根据“谋杀期亲尊长,皆斩。

”的规定及“举轻以明重”的原则,显然也应该“皆斩”。

(2分)“举重以明轻”与“举轻以明重”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律文的简约,表现了唐律在立法技术方面的提高。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