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一、基本知识: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

在夏朝之前,中国社会是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主要靠不成文的习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法和国家一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了。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证明了法律起源于夏朝这一事实。

二、法律与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法律不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2、法律不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而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迫人们必须遵守的暴力手段。

3、阶级社会国王的权威,是建立在残酷的刑罚基础之上的。

三、重点名词。

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法律的总称。

据古书记载主要包括刑法和军法。

刑法又包括刑名、罪名和一些刑事政策原则。

威侮五行:指夏王启准备讨伐扈氏时宣布的扈氏所犯罪行之一,既不敬上天。

怠弃三正:怠弃既怠慢放弃,三正既三公,亦谓三卿。

意指不重用大臣,是夏王启宣布的扈氏罪行之一。

昏、墨、贼:昏指自己有了罪恶而掠取别人的美名;墨指贪婪败坏官纪;贼指杀人不忌,既杀人而毫无顾忌。

圜土:圜土是夏商周三代对监狱的通称。

由于那时的监狱大都是圆形的土牢,故称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商朝建立后,商统治者的立法指导思想仍沿袭夏朝的神权思想。

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把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

二、刑名::第一类是死刑,包括斩(生杀)、戮(死斩)、炮烙(即在铜柱上涂油并加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坠炭上烧死)、醢(将罪犯捣成肉酱)、脯(将罪犯晒成肉干);劓殄(将罪犯本人和后代都杀掉)。

第二类是肉刑,包括墨刑(在罪犯面额上刺刻后,染以墨色)、劓刑(割掉鼻子)、剕刑(断足)、宫刑(割掉男子生殖器或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

第三类是徒刑,就是将罪犯拘役使其劳作。

三、商朝的婚姻制度。

实行一夫一妻制,为的是将财产和王位传给亲子和嫡子。

但实际上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四、继承制度的变化:商初的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行,以前者为主。

到了商末,实行父死子继并逐渐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为了防止因继承王位引起统治阶级内讧。

五、刑名:舍弃穑事;不从誓言;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不有功于民。

六、重点名词:奴隶制五刑:我国奴隶制五刑始于夏朝,到商周时代基本定型为墨、劓、刖、宫、大辟。

除大辟为死刑外,其他都是残害身体的肉刑。

汤刑:以汤命名的商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

《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兄终弟及:就是指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

这是夏朝和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之一。

一、立法指导思想:西周统治者总结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所谓“明德”就是尚德,提倡德教,对犯罪者施以宽缓的政策;“慎罚”就是对刑罚的适用,采取审慎的政策。

二、定罪量刑原则:第一,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这是根据犯罪人的行为能力,有区别的加以定罪量刑。

第二,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这就是注意到了犯罪人主观状态在定罪量刑中的意义。

第三,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这是要求从犯罪人主观动机的善恶以及对社会危害的大小来考虑量刑轻重。

第四,罪疑从赦。

即“附从轻、赦从重”。

三、法律形式:西周的法律形式多沿袭夏、商,主要有:誓、诰、命、礼、遗训、殷彝。

四、西周的罪名:主要有:第一,违抗王命罪;第二,不孝不友罪;不孝,是指不孝敬父母,不友,是指不恭敬兄长。

第三,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指强盗罪或强盗杀人罪。

第四,群饮罪;即聚众饮酒。

五、民事立法:西周的民事立法比夏、商朝时期丰富。

契约关系有所发展,“听卖买以质剂,听称责以傅别”。

质剂就是买卖合同,傅别就是借贷方面的契约。

西周晚期已存在以土地作为标的的租赁关系,出现了租赁合同并得到西周政府的承认。

六、西周的诉讼制度: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讼”,刑事诉讼称为“狱”。

起诉时要交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者判决败诉。

当事人交纳诉讼费三天之后开庭审理,一方故意不到庭则以败诉论。

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

“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式,尽管是形而上学的,但却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七、婚姻继承制度:西周统治者对婚姻问题极为重视。

男女双方都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这不仅有利于后代繁衍、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有“附远厚别”的政治目的。

附远,就是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就是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

在婚礼方面,婚姻关系的缔结,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即“六礼”。

关于婚姻关系的解除,根据《周礼》,夫可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也叫“七出”、“七去”。

但又规定了在三种情况下丈夫不得休妻,即“三不出”或“三不去”。

八、刑名:西周的刑名,基本沿用商朝。

西周的死刑统称“大辟”。

流刑在商朝出现,西周沿用。

另外“坐嘉石”是对有罪过,但不够处徒刑者的一种较轻的刑罚,类似于近世的拘留。

西周的法律根据不同的罪行,规定了赎金的多少,即赎刑。

九、重点名词:九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西周的九篇刑书;二是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

吕刑:西周时吕侯受周穆王之命而作的有关赎刑的刑书。

“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项诉讼制度。

指在诉讼中,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到庭受审,而委托代理人出庭,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七去七出: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一项婚姻制度。

据《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所以叫“七去”“七出”。

所谓七出者: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者去。

七出七去,文字不同,但内容一样,都是片面强加给妇女的不平等待遇。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一、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

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基本沿用西周的法律。

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

郑国曾二次制定法律。

第一次是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竹刑。

竹刑原为邓析私造,无法律效力,后被国家认可。

成为法律。

晋国在春秋时期有四次较大的法制改革,前三次虽制定了一些新法,但仍藏于官府。

后赵鞅和荀寅铸刑鼎,把范宣子的刑书铸于鼎上,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

二、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立法的指导思想,有三个方面:第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就是要求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的特权,开始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第二,“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这就是要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从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的秘密法。

第三,“重其轻者”,这是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这一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

三、商鞅改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商鞅先后二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第二次重点在于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

主要内容:①改“法”为“律”。

②明法重刑③奖励耕战④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四、重点名词。

《法经》: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六篇,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一至四篇为“正律”,第五篇“杂律”主要是惩办盗贼以外的犯罪,第六篇具律是关于加减刑的规定,即一般的判刑原则。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将此两篇放在篇首。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对各国立法产生了影响。

如,商鞅就是携法经入相于秦,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

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也有很大影响;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竹刑》: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

竹刑是邓析私人所编,本无法律效力,后被郑国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

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封建地主阶级对法律改革的又一成果。

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有三个特点:第一,法令由一统。

有二层含义,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二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第二,事皆决于法。

秦始皇规定以吏为师,凡事皆有法式。

第三,以刑杀为威。

表现在法网严密和严刑重罚。

这是商鞅轻罪重罚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二、刑名:死刑。

包括具五刑、族诛、定杀(即投入水中使其淹死)、阮(即活埋)。

此外,还沿用了秦朝以前的死刑手段;肉刑。

秦朝除沿用过去的墨、劓、剕、宫、笞以外,还广泛使用肉刑和劳役并用的刑名;作刑(徒刑);迁;赀;淬(即训诫)。

另外还有“籍没”“赎”等刑名。

三、罪名:不敬皇帝罪;诽谤与妖言罪;盗窃罪;贼杀伤罪;盗徙封罪,就是偷偷地移动田界标志;以古非今罪;妄言罪,就是指煽动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投书罪,就是投递匿名信;乏徭罪,就是逃避徭役;不得兼方罪。

四、秦律中的定罪量刑原则。

秦律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有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关于责任年龄,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达6尺身高者,负刑事责任,大约从15岁为成年;第二,区分有无犯罪意识,并以此作为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

;第三,区分故意和过失。

故意叫“端”,过失叫“不端”。

故意从重,过失从轻;第四,并合论罪,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将数罪合并在一起处罚的原则。

;第五,共犯加重;第六,自首减刑。

秦律中的“自出”就是今天所讲的“自首”;第七,诬告反坐。

即对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者入于罪,使罪轻者入于重罪者,依律处以相应的刑罚。

五、云梦秦简:云梦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共有1155枚,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法律答问》是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所作的解释;《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六、秦朝的经济立法。

秦朝统治者很重视用法律手段调整和管理经济,秦律中有很多规定类似于现在的经济法规。

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规定春天2月不准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天,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捉取幼兽等。

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规定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时,要书面上报。

遇到灾害,也要上报。

关于畜牧业管理方面,规定每年定期评比耕牛。

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定额、劳动力调配方法、徒工培训等做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