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观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观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技术创新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创新概念,他指出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这种新组合的要素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

他的主要论点是:1,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2,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职能;3,创新是革命性的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的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创新不是创造新东西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它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导向的行为。

创新的基本特征就是创造效益。

没有创造便没有创新,创新要求将新东西(技术-经济构想)引入社会经济系统,创新的出发点不仅在于创造新东西而在于实现商业价值,因此能否获得商业价值和提高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效益的综合),是衡量创新的主要且唯一标准,也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

在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迅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既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技术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自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

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并最后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

技术创新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等方面制造差别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低价格优势;还可以利用流通领域的能力,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化。

不管哪一种差别化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但任何一种差别化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因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国家竞争力。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了9%以上,可以说列世界第一。

但时至今日,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效益效率仍然十分低下,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

包括:1.在生产经营领域,投入产出率太低。

如我国现在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上相当于全世界总量的4%―5%。

但每年为生产这些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主要资源性产品,即能源、原材料占全世界的比重,煤炭达31%,钢铁达27%,有色金属达25%,水泥达40%,石油、天然气也将近10%。

投入产出系数明显太低,损失浪费很大。

长此以往,肯定难以为继。

2.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报率太低。

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近些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例,一般只有10%到20%,比一些发达国家30%―40%要低得多。

明显也难以为继。

3.在外贸出口领域,收汇率也太低。

近些年来,我国的出口增速,一般每年都达20%甚至30%以上,总规模已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但基本是以量为主,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与专利,产品出口价格很低,成本很高,不仅资源损失很大,而且国际间的经贸纠纷不断增多。

4.由于在生产经营领域,效率效益普遍低下,经济的高增长只能依靠高投资、高出口支撑。

导致消费基金的分配率太低,居民购买力不强,内需不足,产能明显过剩。

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每天都要面临满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用、住、行等供给问题,导致土地开垦与资源开发明显过度。

目前不仅环境恶化严重,资源大多也捉襟见肘。

这种趋势如果不能迅速扭转,经济不仅很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且很可能逐步陷入一种很困难的境地。

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仍然十分低下,最主要的是技术水平,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水平太低,一般要低于发达国家七年甚至十年以上,许多高端设备和产品都需要进口解决。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至今只有大约30%―4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30%,我国现在却高达50%以上。

如现在我国每年生产的彩电达7000多万台,占世界第一,但彩电中最主要的部件“芯片”,几乎全部是进口的;其他一些主要的家电产品也基本如此。

所以,现在一般所谓的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实际只是个“装配大国”,扣除进口配件成本以外,自己所能增加的价值和所得到的利润不多。

这就足以说明,如何认真搞好技术创新,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尽快走上良性循环道路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刻不容缓的。

四,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合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持续增长也同样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前提。

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虽然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点始终体现在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利润。

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性,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①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传统的技术创新则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经济利润;②在行为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公众通过系统论证的、充分运用经济、公约、合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采取的是系统战略。

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③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技术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经济目标。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冲突的,这是造成当今各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

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因此,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应当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实现。

因此,应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1.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未来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

如何合理配置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有效地选择本国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宫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

技术预见活动为关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技术预见活动的结果之上,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下进一步开展的技术评估和筛选工作。

技术预见的范围较广,从一国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的宏观层次到区域或产业协会的中观层次,直到单个公司和研究组织的微观层次。

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则突出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

技术预见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应从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景出发,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识别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支撑。

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与科技规划工作进行整合,作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

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以节水、节能和COD削减(化学耗氧量,评定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综合指标之一)为目标的工业技术优选决策综合咨询平台建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典型行业未来10—30年各技术发展情景开展了技术评估和预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确保国家COD削减、节水、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具体回答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2.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世界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关键技术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认为,关键技术是“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研究与科技部认为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

虽然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官方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