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治疗疾病名称足癣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足癣是发生于足部的癣。
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
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诊断要点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
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
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
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
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
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
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
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
自觉微痒或不痒。
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
因患者搔抓、磨擦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15克(后下)。
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⑴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⑶ 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其他疗法1、水疱型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2、糜烂型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
较重者可用二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3、鳞屑型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
4、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
内治法见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
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疾病名称白疕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
白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
本病西医称为银屑病,旧称牛皮癣。
诊断要点本病以青壮年为多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似。
临床可分为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和红皮症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为多见。
1、寻常型⑴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关节伸面),其次为躯干部(特别是骶部)和头皮、发际。
⑵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鳞屑,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⑶皮疹总的特点是:基底为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表面覆盖有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
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薄膜(称薄膜现象);继续轻刮,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如同露水珠一样(称点状出血现象或露滴现象)。
⑷常累及头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暗红斑,其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
⑸如累及指(趾)甲,则甲板可出现点状的小凹陷,状似顶针(以指甲为多见)。
也有的指(趾)甲变黄,增厚,沟纹,或甲板与甲床分离。
⑹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⑺病程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多冬重复轻(也有夏重冬轻或不受季节影响者)。
病程一般可分为三期: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基底颜色鲜红,瘙痒较剧,并可见同形反应(机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肤,如摩擦、注射、针刺、外伤等,常可在该处发生新的皮疹)。
②静止期:病情停止发展,皮疹基本不变,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
③消退期(退行期):皮疹逐渐缩小变平,鳞屑减少,逐渐消退,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关节型⑴有白疕的皮疹。
⑵有关节的病变。
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关节),间或侵犯肘、膝关节、骶髂关节和椎间关节等。
症状瑟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可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制,以至关节僵硬或关节畸形。
但关节病变多不对称。
⑶可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3、脓疱型⑴常有白疕的皮疹。
⑵脓疱多局限于掌跖部(又称掌跖脓疱型),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全称泛发性脓疱型)。
⑶在红斑的基础上,有群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
脓疱可发生于白疕的皮疹上,也可发生于非白疕皮疹处的皮肤。
少数患者原来无白疕的皮疹,可以突然发生脓疱性损害并迅速泛发全身,以后才逐渐出现白疕的皮疹。
应注意脓疱型并不是白疕继发感染。
⑷常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泛发者可见高热,寒战。
4、红皮症型⑴常发生于寻常型白疕的治疗过程中,因治疗不当而引起。
如在进行期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使用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程中,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
少数可由寻常型白疕自行演变而成,也有极少数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红皮症型。
⑵表现为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浸润,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
此时,银白色鳞屑及点状出血等白疕的特征往往消失。
⑶常伴有发热(可有高热)、畏寒、头痛、痛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⑷一但红皮症被控制制后,又可出现典型的白疕的皮疹。
5、必要时可作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白疕的组织病理变化有诊断价值。
关节型白疕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脓疱型白疕脓液细菌培养阴性,为无菌性脓疱。
辨证分析白疕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郁而化热,热与气血相博,阻于肌表而发;也有因外感湿邪,或脾虚湿停,湿郁化热,湿热蕴积,阻于肌表而发。
日久则气血耗伤,肌肤失去濡养,则为血虚风燥;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
少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以致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燔的证候。
治疗上宜根据临床见证,予以分型施治,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血热型[证见]皮疹的发生和发展比较迅速,皮疹不断增多,泛发潮红,筛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多;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赤芍、紫草、丹参、白藓皮各15克,牡丹皮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
瘙痒较剧者,加防风12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湿热蕴积型[证见]皮疹发生于腋窝、腹股沟及阴部等皱褶部位,而表现为红斑、浸渍、糜烂、渗液者;或掌跖部见群集之小脓疱;或同时见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僵硬、畸形;常伴有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
舌质编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方药]主方:萆解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解、泽泻、白藓皮、丹参各15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黄柏、山栀子、牡丹皮、威灵仙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关节酸痛、僵硬、畸形者,酌情选加秦艽12克、老桑枝30克、络石藤15克、羌活、独活各9克。
血虚风燥型[证见]皮疹停止发展或逐渐消退,潮红减轻,鳞屑较少而附着较紧,或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晄白,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少,脉弦细或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主方:生血润肤饮(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生地黄、熟地黄、黄芪各18克,当归、麦冬、天冬、乌豆衣各12克,白芍、白蒺藜各15克,防风9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血瘀型[证见]皮疹日久不退,色泽黯红,或有关节肿痛。
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处方:桃红、红花各9克,生地黄25克,当归9克,川芎6克。
赤芍、丹参、白蒺藜各15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气血两燔型[证见]全身皮肤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或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泛发全身。
常伴有高热,寒战,烦躁,口渴,口唇干焦。
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
生地黄、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穿山甲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1、病情进展期间(进行期),宜选用性质温和低浓度的药膏外涂,如5%硫黄软膏、5%黑豆馏油软膏等。
2、皮疹停止发展和逐渐消退者(静止期和消退期),可用5%~10%硫黄软膏或5%~10%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在使用上述药膏前,可用中药水煎外洗或浸泡。
常用中药有:①枯矾药浴液:枯矾、川椒各120克,芒硝500克,野菊花250克,加水10千克,煎煮,滤液置浴缸中,待温,浸泡全身。
②地榆、侧柏叶、荆芥、旱莲草、王不留行、芒硝各30~60克,水煎待温,外洗及浸泡。
其他疗法疾病名称白癜风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白癜风是一种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的皮肤病,又称白癜、白驳风。
本病西医也称为白癜风。
诊断要点1、可见于任年龄,而以青年为多见。
男女均可发生。
2、皮疹好发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处,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