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章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启动。老年人主动退却,社会对老年人的排挤、歧视和强 制性退休制度,是社会启动的撤离过程。社会撤离的形式 • D 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 社会继承。撤离社会的结果。 • E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撤离社 会的特征
对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口 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要点 • A 老年人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
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 B 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
状态。 • C 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 2、保持高水平的活动,会是老年人所要求
• 年龄分层理论认为,年龄不是一种个人特征,而 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当人们的年龄从一个 层次转移到另一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 与责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种角色与年龄之间 的关系,可以称之为角色的年龄参数或者年龄的 社会参数。
年龄分层理论
• (1)年龄分层理论具有四个要素(亨特里克斯《金色晚 年》)
• 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 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 活力。
•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 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 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 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活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 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 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 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 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 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撤离理论
• 又称撤退理论和休闲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卡明和亨利在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 代际循环 • 具体观点如下: • A 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 B 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期盼死亡,
其心理不适合不断进取发展的社会。撤离社会的动力。 • C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
期结果良好与否的标准,忽视了个性特征 的具体内涵。 • B 忽视了个性是发展的。 • C 忽视了个性的变化与社会变化有着密切
生死观
• 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 中国人的生死观 • 濒死、临终关怀与“死亡的权利” • 安乐死
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 积极型:生死是人 的生命周期中的必 然阶段,个人无法 选择的生命过程。 主要认真、科学对 待生命,生命过程 可以延长,生命质 量可以提高。
连续性理论
• 美国学者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森
• 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 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老年期的生 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 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开朗活跃 者,老年期也会积极投入社会活动; 中年期沉稳内向者,老年期一般不 成熟型、 会热衷参与社会活动。
调试正常 摇椅型
装甲型
• 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 础的。
消极意义:
• A 忽视个体差异 • B 忽视地位差异。 • C 忽视撤离造成的弊端 • D 忽视撤离的文化特征 • E 忽视老年完全撤离社会的负面意义 • F 不能解释属于不成功或未按日程脱离的老年人 • G 忽视了老年人与旁观者观点的区别
活动理论
•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活动理论” 认为,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
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有更多的资源 • 3、稳定的角色支持,可以保证稳定的自我
认识 • 4、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的满意度越高
活动理论
• 对活动理论的评价 • A 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 改变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方法之一,就是老
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 B 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 C 活动理论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 D 活动理论利于延缓老化 • E 活动理论回避老年人的个性特点。
• 消极型:生死 不可避免,个 人无法左右, 放弃个人的主 观努力,听之 认之。
对生死观理论的评价
•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坦然面对生死问题。 •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
相互作用理论
• 主要内容:又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 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 影响。这个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
调试不正常
• 曾对87位年龄在55岁至84岁之间 的老年人的调适情况进行分析,列 出五种主要性格结构。
愤怒型、
自我怨恨型
连续性理论
• 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指导意义 • 在社会工作中对老年人个性及生活方式的
差异性的关注,可以更加有效地针对不同 特征的老年人提供具体的帮助。
连续性理论
• 对连续性理论的评价 • (1) 连续性理论注重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 (2) 连续性理论有明显的弱点。 • A 将能否遵循早期阶段个性特征视为老年
• A.年龄、经历、观念是构成同期群的三个主要特征. • B.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不同的年龄层具
有不同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老龄化过程,实 际上就是从一个年龄层向另一个年龄层的运动,也就是能 力与贡献变化的过程。 • C.年龄层的社会形式,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 • D.与年龄有关的期望,它包含在人们对所扮演角色的反应 方式中。 • 年龄分层理论四要素实际上体现了生理人(年龄、能力) 与社会人(角色、期望)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规律,年 龄、能力、角色和期望应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 中,差异性与不协调性仍然非常明显的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社会环境模式:三个关健要素。 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期望的重
视; 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 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 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
生态学说强调在社会体系内的角色选 择和个人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年龄分层理论
• 主要观点
• 年龄分层理论是由美国学者M.W.赖利和A.福纳提 出的。这个理论以社会学创立的角色、地位、规 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龄群体的地位以及 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含义,试图形成一 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 老龄化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