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积极评价:
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 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 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 士气 。
评价
▲消极评价: 不稳定性:
随着老年人数量和交往的增加,老年人不再满足现有 的社会地位,一些老年组织开始组建,构成了潜在的 社会势力。
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
学习活动
1.你是否赞成退休?为什么? 2.老年人如何才能确保健康老龄化? 3.是否存在老年人群所特有的文化? 试举例 4.你愿意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吗? 你有信心做好吗?
一、老年人与老龄化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谁是老年人? >65岁(发达国家) >60岁(发展中国家) 60-74岁 年轻老人 (the young old) 75-89岁 老老年人(the old old) > 80岁 高龄老人 > 90岁 很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 长寿老人 (the longevous)
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1.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2.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 证明。 3.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4.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 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 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与年龄有关的期望。
它包含在人们对所扮演 角色的反应方式中。期 望并非见诸文字或语言, 它是一种公众意识,公 众共同认可的意识。
年龄分层理论四要素实际上体现了生理人(年 龄、能力)与社会人(角色、期望)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般规律,年龄、能力、角色和期望应是 一致的,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差异性与不 协调性仍是非常明显的。
主观方面:
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的提出: 罗斯提出
理论及其评价:
▲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 是老年人重新融人社会的最好方式。 ▲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 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 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
评价
健康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2013-12-3
护理学院
三、 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次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人格持续性理论 其它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的提出 : 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 或休闲理论。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 和亨利所著《年事日增》。
相互作用理论
主要内容: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 互作用对老龄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包括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 损害理论等部分。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社会环境模式:三个关健要素。 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期望的重 视; 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 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 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
活动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 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的关 系。
连续性理论
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 的差异性。
年龄分层理论干预因素
内在干预因素: ▲群体流动:指促使年龄层次形成的各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 。
▲老龄化因素: 外在干预因素 : ▲分配因素:指给各种年龄的人分配和再分配
合适角色的过程 。
▲社会化因素:
年龄分层理论的不足: 过分狭隘地主要根据按年月计算的年龄 或生命阶段来评价年龄,忽视其它因素。 对个体老龄化的特征、因素分析尚嫌薄 弱,对影响老龄化过程的一系列外因过 程(除已提到的)也未详加论述。
角色理论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 个体通过角色形成自我概念,获取相应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回报;社会通过角色 赋予个人相应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社 会期望。角色是个人以自身对社会的贡 献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 形式,满足程度随角色变更而提高。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表现为角色丧失或中 断,由此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进而损 害其健康状况。因此,角色理论认为, 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一是正确认识角 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 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生态学说强调在社会体系内的角色选 择和个人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志理论
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 来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源于交往模式。交 往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从相互 联系中得到最大的酬报。其实质上是以个 体拥有的资源量为基础。交往模式的变化 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的含义 :
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 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 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 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这 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些人 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疏远, 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自己百般 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与人疏远。 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年时存在的平 衡就让位于新的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系更加疏远,并 且是—种变了样的类型。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一、基础知识 概览 目标 学习活动 主要讲述内容 总结 延伸阅读及思考题
概览
老年人与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个案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 老年社区工作
目 标
掌握积极老龄化的含义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 理论。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 内容 初步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 价值观。 了解老年个案、小组、社 区工作方法
标签论:
人们总是按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 我,并形成自我概念。因此,社会对个 人的标定相当重要。社会把老年人标定 为衰弱、无能,对老人的自我认识产生 消极影响。
老年人遭受有关老化的社会成见的 侵害,可能产生角色迷失。而老年 人伸手求援,又进一步被社会认为 是能力衰退的表现,外界的反应进 一步影响到老年人的自我观念,老 年人逐步接受社会所给予的标定, 陷入依赖地位,随着循环的重复, 老人也越陷越深。
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 不同的年龄层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 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经济发展、技术 水平、文化观念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 年龄层的能力及其贡献产生影响。
年龄层的社会形式。
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 年龄可以直接起作用.也可以间 接起作用。年龄层及其应承担的 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 而是灵活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发 展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发展对 年龄层的需求。 例如:18岁成人,60岁退休 行政官员任职年龄
他们是? <44岁 青年人 45-59岁 中年人
老龄化(社会老龄化) 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
人口的7% ,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或超过总人口的10%时,该国家(或地区)即 称为老龄化国家,达到这个标准的社会即称为 老龄化社会。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国际行动纲领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社会撤离理论
主要观点: 老年人身衰体弱。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 由社会启动。脱离社会的动力。 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 有利于社会继承。脱离社会的结果。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脱离社会的特征。 社会退离的形式: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 过程;老年人自动退入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
年龄分层理论
提出:赖利和A.福纳提出。它以社会学创立的
角色、地位、规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 龄群体的地位以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 的含义,试图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 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
年龄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年龄与责任、角色 的关系 : 年龄不是—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有普遍 性的标准,即年龄是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动 态成分。当人们的年龄从—个层次转移到另一 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与责任也会发 生相应变化。角色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一 种相关关系),尽管二者并非完全对应。就个 体情况面言.其间的差异性是主要的,角色与 年龄的矛盾与统一。
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的含义 :
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 。 “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 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 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
评价
积极意义:
看到了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并用个性特征予以解释, 弥补了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欠缺。如赖卡德、利夫森和 彼德森的研究成熟型、摇椅型、装甲型、愤怒型或
现代化理论
考古尔和赫尔姆斯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 题与现代化的关系时提出的命题。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关 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推进了人口老龄 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削弱 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强调了个体人格在衰老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但对人格的过 分强调而抹煞了人的个性由于 种种内部或外部因素而改变的 可能性。对人格持续性的强调 还要求老年人保持中年时的生 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对于许 多老年人来说是不适宜也是不 可能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它有关理论
交换理论: ▲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 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 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 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
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 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撤离理论假设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