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名师教案1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名师教案1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 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 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 )
_______
原子(带__电)_____(不带电)
(____)
_______(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数=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