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

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

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到名胜古迹、天文历法、到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而繁杂纷呈的虎文化,并且有的支系自称是虎的民族。

一、神话:虎生宇宙说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造天造地是按照天神格兹的旨意上山打杀一只猛虎,用老虎的四根大骨做撑天柱,用老虎的肩膀作东西南北支柱,才把天撑起来,这样才使天地稳定了.然而,天上无日月星辰,也无云彩;地上无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没有人类居住。

于是神祖五兄弟,上山猎虎打死老虎后,解虎尸造日月星云、花草树木、江河湖海、飞禽走兽等。

史诗说:……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天尾/虎耳作天耳/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肚做大海/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虎胆作地胆/虎尿作海水/虎胃作大地/虎血作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作道路/虎筋作地筋/虎皮作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作地毛/细毛作秧苗/爪毛做小草/骨髓变金子/虎骨变银子/虎肺变成铜/虎肝变成铁/虎脾变成锡/虎肾变磨石/大虱变成牛/小虱变成羊/跳蚤变成猪/头皮变成鸟//云南弥勒县西山乡彝族民间流传的《开天辟地的故事》中也有虎骨撑天的相应记述。

传说古时候最初的天造在上边,地造在下边,即天盖地,因为由“阿罗垫天”,从而使天地得以牢固,“阿罗”据考“罗罗”之“罗”,意即虎,其中隐念的同样是虎或虎骨撑天。

形成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后,可无人类居住,于是神祖五兄弟请天神格兹,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了三代人,即独眼人、竖眼人、横眼人。

在这里,虎成为了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祖,一旦有了虎,世间一切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而且一切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亦应运而生了。

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混沌时代,宇宙间有一只硕大无比的老虎,它的眼变成日月,皮变成天,故银河似虎斑纹,肠胃变成江河湖海,筋骨变成山脉,虎毛变成花草树木,也具体反映了虎生宇宙观。

以上彝族创世史诗如《梅葛》和《阿细的先基》中有关虎宇宙观的记述,与汉文献《三王历记》等记载相符: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

盘古死,其血、肉、筋、骨、眼、皮、耳、牙、须、肝、肠、肚、胆、肺、脾、肾等分别变成天地万物,一脉相承,如出一撤。

二、人虎互变说古时滇南临安府纳楼茶甸副长官司(今云南建水县官厅镇)普率之子普向化,传说他母亲梦见一只老虎偎依在身旁,就有身孕且生下普向化。

(纳楼意为黑虎)据传古时红河流域有一个彝族部落的祖先名叫普祥花,为虎所生,他有时化为老虎到森林中去与虎住在一起,有时又化作人在家中生活,村民都能够得到他的保护。

后来村民祭祀祖先,就要在图腾柱上挂上一张虎皮,以示崇奉之情。

彝族腊鲁支系中有人虎可以成亲且生子传人这样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彝族学者刘尧汉先生等人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调查,德昌县欣东拉打村的两个彝族老人甲巴比古、甲巴里尼说:“我们阿姆金古家(氏族),从古以来都认为是老虎的后代。

”谚语说:阿达提莫鸟都茨其.意思就是虎的骨头和虎血统。

又说:我骨是虎造,我血是虎造。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也可以变成人的观念。

当然,(人不可能变成老虎,老虎也不可能变成人。

)这只是彝族先民崇虎敬虎的想象和追忆,是反映彝族崇虎敬虎的文化传统,是反映彝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并这种思想意识在彝族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相袭,成为彝族独具特色的虎文化。

三、虎为图腾“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原始语言音译,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

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是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

据摩尔根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调查,摩其人以熊、鹿为图腾,他们确信灵魂会转移的,人死了以后,将成为熊和鹿。

今彝族认为虎是自己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人死后,经火葬,灵魂会还原为虎,有俗语说人死一只虎,虎死一只花,有生之日,则要披虎皮,显虎威。

《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载:罗罗即乌蛮也。

……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

……人死往往化为虎也。

自顺元、曲靖、乌蒙、乌撒,皆此类也。

滇川黔桂彝族大都以虎为先祖,南诏王异牟寻见唐使时“披大虫皮(虎皮)”四、虎为名号彝族因崇拜虎而以虎为名号的甚多,人以虎为名字,氏族部落以虎为名号,族徽、族号以虎命名,山川河湖以虎命名,建筑名胜以虎命名等,虎几乎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有事物的代表符号。

这是彝族虎文化的具体反映和表现,即将某物称之为“虎”字,或在某种事物的前面或后面冠于“虎”字,表示该物与虎有关,虎在这里成了一种符号,这一符号都寓含着彝族对虎神的百般笃信之情,且倍受崇拜。

1.虎为部落名号和人名。

唐宋时期,彝族很多部落以虎命名。

《蛮书》卷一中有“鹿蛮”。

“鹿”应该是虎的别译,不是动物之“鹿”。

《宋史·沪州诸蛮传》中有“罗氏”,并以此等专称乌蛮中的彝族。

如有许多彝族部落名:《大定县志·苗俗》云:大定亲辖地有八种:一曰罗罗;本卢鹿部。

或称罗罗,或称乌蛮,或称罗鬼,……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也曾自称罗罗,是故唐代南诏时期在今泸沽湖一带有“落兰部”,元代在凉山设置的行政机构有“罗罗宣慰司”,而明代《方舆纪要》则称凉山彝族为“罗蛮”即虎族。

昭觉县有干部名为海来拉莫。

以上是崇虎、惧虎、敬虎、畏虎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的产物,都说明了彝族与虎有关,反映了虎文化。

滇南彝族土司“纳楼”(纳罗之别译),彝语意思为黑虎族,其土司后代普梅夫说:相传纳楼土司远祖是黑虎所生,大堂之座位上垫虎皮,出征时,先誓师祭祖,土司披虎皮,兵卒穿黑衣,军旗黑色,都要反映穿虎皮敬虎尚黑之特点,(象征黑虎族)。

滇南红河县大新寨、窝伙垤彝村的寨旗上或绣或画青龙黑虎图,还有祭虎山之习俗,说他们是龙虎之子孙,龙虎之象征。

2.虎为自称。

彝族不仅以虎为象征,而且以虎为自称。

今云南哀牢山上段巍山、南涧、弥渡、景东、南华、楚雄、双柏及滇南石屏、建水、绿春、墨江、蒙自、弥勒、开远等市县彝族以“罗罗”或“倮倮”作自己的族称,意为“龙族”或者“龙虎族”。

世居滇南红河两岸彝族自称“濮拉颇”,“濮拉”为虎族人,虎支人,他们说他们是虎氏族分支下来的一个支系,是虎氏族的后裔。

正如明代汉文献《虎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明代朱谋玮著《骄雅》载:青虎谓之罗罗。

3.虎为地名。

彝族地区以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认为与虎关系密切。

以虎为地名的大多为虎文化波及的地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以虎为村寨名的枚不胜举,云南小凉山今永胜、宁蒗两县,据清乾隆《永白府志》卷八《乡》所列各村中有“腊母地”、“罗苴”、“罗莫”、“罗摩村”等原彝族村名。

光绪《续修永北直隶厅志》(续乾隆《永北府志》)除了上列各彝族村名外,增补了“罗们村”、“罗莫苴”两个彝族村名。

在卷二《舆图》内有“腊莫”村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村名。

“腊莫”、“腊母”、“罗摩”、“罗门”都是母虎音译异写。

“苴”的彝语义是英武勇猛,“罗苴”义为猛虎,“罗莫苴”义为勇猛母虎。

今云南红河县彝族“歌舞之乡”的“洛孟”(母虎或大虎)彝村、“洛玛”(大虎)彝村,。

云南新平县罗莫(母虎)、罗母祖打(老虎在过的地方)。

纵贯滇西的哀牢山为自称“罗罗”的彝族世代居住之地,哀牢山为大虎山,《景东县志》作艾乐山。

澜沧江自北向南流经自称“罗罗”的彝族居住之地,“澜沧江”意即为虎跳入之江。

传说古时,一老虎欲从东岸跃过此江,未达西彼岸,跌入江中,因而得名。

南涧县乐秋河意为虎街河,乐秋河上下游的上乐秋、下乐秋以及楚雄彝族的罗摩村、罗摩哨,均与虎有关。

云南元谋县有虎跳滩。

传说很早以前,有人见到猛虎由溪沟跳过,因此以虎滩故名。

虎滩湍急漩涡,翻腾扑腾,如猛虎扑食,河水滔滔,吼声隆隆,似虎啸震天。

今哀牢山有许多以虎命名的山岗梁子,如“罗摸白”(母虎山)、“罗应白”(虎啸山),云南会泽县的“艾乐白”(大虎山),禄劝、东川、晋宁等市县各有一座叫“罗纳白”(黑虎山),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的“洛孟白”(大虎山)、乐育乡的“罗讷白”(红黑山)、宝华乡的“落恐尖山”(撵灰虎山)和乐育乡窝伙垤彝村的“罗摩红排”(虎荒地)。

四川美姑县牛坝地区有阿候氏族火葬场和会议场名“罗罗依觉”,昭觉县有“罗罗依打”,其意均为虎族罗罗居住之地。

彝族地区的建筑名胜和人文景观也有以虎命名。

以虎命名的有云南石屏县异龙镇豆地湾罗色庙。

其庙在背后山坡上,坐南朝北。

据考,“罗色”一词为彝语,意即虎神、虎长,也有酋长之意。

据传此庙是这一带彝族纪念明末清初世袭土知州马赫奴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建立的。

庙为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正殿左、中、右三面墙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马赫奴(罗色)率领当地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与进入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的明军作战过程。

壁画内容分为“出师”、“拒敌”、“凯旋”三部分。

罗色庙其实就是虎神庙,彝族祭祀罗色庙就是祭祀虎神庙,是一种虎图腾崇拜活动。

五、崇虎祭虎彝族崇虎祭虎始于何年,无稽可考。

从目前调查研究的材料看,源于彝族古代社会。

云南南涧县城西南有一座大山名叫老虎山。

当地彝族奉为祖山,每年农历2月13日至16日,居住在附近的彝族就上山搭灶、搭棚子,杀猪宰羊,烧香磕头,唱歌跳舞,以此来祭祖娱祖。

该县的乐秋乡境内的嘎步路村,南北各有一石虎,周围的彝人一年一祭,聚者多至万人。

在云南巍山县城西40km处的扎妈古兰彝村,也有一石虎,该村彝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日前去祭献,平时不准小孩乱爬乱动。

该县西山彝族还举行家庭祭虎,每年小春作物即将成熟时,取来青麦穗,剥出鲜粒,磨出如蚯蚓般的面浆蒸制后,用来祭虎。

云南双柏县东达易门县,西通大理下关的顺山脊梁赶马路一线山,有形如凹腰葫芦的山,当地彝人称“老虎山”;村前山脚下有一石母虎,他们称其为“开路虎”;村南“叫魂梁子”上的石虎子,他们称它为“守魂虎”。

村后山腰上的那只巨大的石公虎,他们称它为“接脉虎”。

据传村里不会生小孩的妇女,只要对村前山下那一只多仔的石母虎前许个愿,就会不愁生小孩。

若想生男孩的父母就去山后路口向石公虎烧烧香,敬敬酒,然后摸一摸石公虎的生殖器就会生儿子。

如果有哪一家的小孩精神不好,肯生病,认为丢了魂,就只要背上这个孩子,拿一枚鸡蛋,去“叫魂梁子”上对着“守魂虎”磕头烧香招魂,并回家煮鸡蛋让孩子吃,病就不医不治而愈。

按该地该村老者说法:虽这里山穷地少,但始终有四只石虎守山脉,坐镇山脉,从东远眺此山,形如威武的老虎。

他们在此居住了500多年,谁也不相信这个地方就会养活得如今160户600多人,正是依仗了那四只石老虎的保佑和庇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