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3)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3)

浅谈合唱艺术中语言训练的重要性摘要:合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合唱的普及,涌现出许多规模不一的合唱团,正确、规范的语言训练可以更近一步去描绘一首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是语言的保鲜剂,专业的语言技巧则使情感更加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

针对不同情感曲目也有其不同的吐字发声技巧和处理方法。

本文用分析、举例、比较、总结等多种方法来说明语言训练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性,使能够更直接全面的去认识掌握合唱这门综合艺术。

关键词:合唱艺术;综合性;语言训练;情感表达On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raining in chorus art 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art, chorus has a history of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l music ar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oral singing, many choruses of different sizes have emerged, and the correct and standard language training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emotion of a song. Emotion is the preservative of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language skills make emotions more ups and downs, fullof appeal.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vocalization skill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emotional track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rainingin choral art by means of analysis, example, comparison and summary, so as to grasp the comprehensive art of choral music more directly and comprehensively.Key words: chorus art; Comprehensive; Language training; Emotional expression一、合唱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一)远古时期合唱的深远影响合唱——顾名思义是由多人进行演唱的声乐作品,是一种集体性的综合艺术。

其在世界音乐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起,就已经孕育出西方最原始的合唱艺术。

这一时期合唱并没有完全独立的题材,常以单音音乐和齐唱为主,并且都依附于一定的戏剧、史诗、文学作品等综合艺术中。

远古的文化促进了早期的合唱艺术发展,并对之后西方音乐发展有着远大的影响。

(二)中世纪合唱朴素而神圣中世纪,随着宗教大门的打开,欧洲教会的圣咏(最著名的为《格里高利圣咏》)开始传播于欧洲各地教会。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乐器制作工艺并不发达,所以声乐占据了主要的社会活动。

因此便成立了许多教会唱诗班(通常由男性组成)来进行两人及多人的唱歌活动,这种活动经历了素歌、清唱、神剧等一系列民俗运动,最终形成了市民世俗的音乐合唱。

此时的音乐形式常是无伴奏并且多强调歌词的内容及内涵。

中世纪时期共留下近3000首圣咏,为此后西方音乐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三)文艺复兴时期华美而壮丽文艺复兴时期,合唱与其他艺术一样,有了新姿态。

合唱音乐的复调化,使合唱音色更加丰富。

在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合唱变的多样化、民俗化。

也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思想,音乐也变得更加优美,并赋予了生动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

因此合唱作品创作积极旺盛,如拉索的《回声》、《在巴比伦河畔》。

此时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声部合唱(SATB),合唱织体丰富多彩,进入一个崭新的活跃时期。

(主要体裁:宗教剧、经文歌、尚松等)(四)巴洛克时期柔美与喧燥在新时代的激励下再次把宗教与合唱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

17世纪,宗教音乐耳目一新,从之前的静谧柔美到热情喧嚣。

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协唱风格,由多个合唱队组成的复合唱有了新的发展。

合唱戏剧性也随之增强,随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亨德尔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等。

此时的合唱作品大多都带有器乐伴奏,合唱音乐篇幅扩大,音乐织体更为丰富。

(主要体裁有: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歌剧合唱等。

)(五)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从宗教到人文主义古典与浪漫时期,作曲家们推进了宗教音乐到世俗音乐的发展。

使合唱组合更为自由,规模逐渐扩大。

戏剧和交响性更为突出,并且通常带有丰富的器乐伴奏织体。

如贝多芬《合唱幻想曲》《欢乐颂》合唱及《费德里奥》中的合唱。

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类型丰富的合唱作品,并且将合唱大量融入到歌剧中,使合唱的戏剧性增强,如韦伯《魔弹射手》;威尔第《游吟诗人》《茶花女》;比才的《卡门》等。

(六)20世纪后的合唱艺术20世纪,合唱艺术的形式更为多样,体裁不在拘束于传统,组合样式更加丰富,作品都充满想象力。

如带有朗诵和乐队的《华沙幸存者》,带有独唱、混声合唱队及管弦乐队、室内乐队而作的《战争安魂曲》。

形式组合的创新,使合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声乐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强,其丰富的作品和歌唱内容受到了广大青睐。

(七)如今的合唱艺术在蓬勃发展的大时代下。

音乐节及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合唱艺术迅速赢得人民的喜爱。

到了今天,合唱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文化生活。

经济水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发展。

合唱艺术也确立了新的共同的美学标准,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展示了各个国家及各民族的风采。

二、语言训练在合唱艺术中的表现(一)合唱中语言训练重要性歌唱中语言的训练在合唱艺术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借助歌词与旋律的交融,而歌词是一首歌曲的组成部分,是歌曲情感直接表达的重要途径。

因此,语言训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良好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歌唱者领悟其中的内涵,能够充分抒发作者的心境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多人的合唱中,语言训练更是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合唱不仅仅是一首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考验合唱队员之间的配合,声部之间能否完美的融合。

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强调语言的训练对于歌唱表达有近一步的提高,理解作品的含义、朗读歌词、注意字词之间的音韵美、跟着节奏去念词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有助于合唱队员之间更好的协作。

以便更完美的去展示合唱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

因此,即使是在古典音乐艺术非常强大的德国及意大利等国家,语言训练也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唱中语言训练的特殊性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也更是平时的讲话。

所以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但因为要适用于歌唱中,因此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训练方法,所以又区别于普通的生活语言。

我们通常说歌唱讲究“字正腔圆”。

腔圆是说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的方式、发声的技巧和腔体的共鸣。

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保持腔体的位置,从而达到腔圆。

而字正就是要把其中的歌词读清楚唱明白,歌唱中我们讲求声母、韵母和专用词(声调),也就是常说的汉语语音三要素。

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晰与完整的吐字、有控制的归韵,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而在合唱中,各声部之间要去深究这些问题,要深刻理解声部之间旋律线的交错,语言的进行。

把歌词吃透读懂,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排练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中外作品中语言训练的分析1、中国古诗词类:以特殊的格式、韵律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作曲家以此为基础加之谱曲,形成了具有浓烈中国特色和中国情感的合唱歌曲如四部混声合唱《忆秦娥,娄山关》(田丰曲):这是由著名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一副红军征战娄山关的冬夜行军图。

虽然全曲歌词仅有几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入心。

首先在歌词朗读上要根据音节韵律有相应停顿和划分。

明确停顿和节奏划分可以帮助演唱者情感的代入以及提高在歌唱时对歌曲节奏的把控。

例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要有清晰明确的停顿,同时韵脚要稍长,在不同语气语调中灵活把握,读出诗词的韵味。

其次,演唱时要注意声部之间的行进配合。

例如由齐唱进入的首句西风烈,虽然为齐唱但却有两个不同的节奏型,二分音符的保持和四分音符的进行让歌曲以大气磅礴的气势进入观众的听觉中。

所以不同节奏型声部之间要注意相互的融合,“西”字坚定果敢,“烈”要注意时值的准确,突出悲壮的气势;下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由四声部交替重复演唱,第一遍女中演唱时要强调乐曲的紧张感,咬字时字头稍重并且要清晰;第二遍男高进入时要唱的更加结实和坚定突出声部音色之间的象征性;第三遍男低的进入仿佛在描述红军在大胜利之前的雄伟气魄,演唱时吐字要舒展流畅,继而推进最后一遍的四声部齐唱。

2、现代创作类:指出现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音乐思潮,将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集思想与艺术一体的新体裁风格现代类音乐,它能直观的表达乐曲的情感意图,清晰传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内涵,如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光未然共同创作的声乐类经典曲目四部混声合唱《黄水谣》:选自《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作品采用三段式体裁抒发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作品篇幅较短但层次分明、旋律性强,因此在演唱时要根据情感意境来调整气息的强弱缓急和咬字吐字的形态。

例如A段“黄水奔流向东方,…,男女老少喜洋洋”的速度为中速,旋律起伏有张力,出现了许多开口音结尾的如“黄huang”,“方fang”“长chang”“狼lang”“香xiang”’洋yang’等,这些字都归韵到了“ang”上。

因此建议练习时先使用元音“a、e、i、o、u”去代替咬字发音,用元音代替咬字可以更好的保持口腔的形态从而平稳过度到下一个字和下一句。

特别是两句之间需要换气的地方,随着下一次换气容易导致腔体变形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在此类情况也是适用的,例如B段“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由于情感的起承转合换气时容易咬字用力过度导致声音位置太突出,所以分声部进行“杀”字到“一”字的训练,中间不换气用元音代替重复练习,直到两字之间能平稳的过渡。

3、地方民族类:我国是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家,每个民族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强烈的个性多样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