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婚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为是功利型婚姻和内涵型婚姻;婚姻形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无生气的婚姻、消极同趣味的婚姻、有生命的婚姻、全盘的婚姻、冲突性的婚姻。
2.婚姻的基础存在于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3.婚姻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其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通过男女结合而成的一种生活组织和血缘组织。
5.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二、选择题1.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D )。
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2.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C )。
A. 交易关系B.交换关系C.互动关系D.平行关系3.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B)社会组织。
A.第二个B.第一个C.第三个D.第四个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C)。
A.人的思想道德观念B.人的生活条件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三、名词解释1. 婚姻:P65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过程,即婚姻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包括:择偶过程、嫁娶(男女结合)过程、维持适应过程、解体过程(离婚或自然解体)。
这一过程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及由婚姻所衍生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2. 普那路亚家庭:P73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的第二种家庭形式,产生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族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族外群婚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绝对禁止集团成员之间的性交关系、婚姻关系,人们只能在集团外寻找性伴侣或婚姻配偶。
3. 一夫一妻制:P76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其产生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其特点是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和婚姻不可离异较牢固。
四、简答题1.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P65答:婚姻的本质上是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性是婚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但非全部,婚姻除了她的自然属性还有其他的规定性。
这些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有法律和习惯所固定下来的夫妻关系和姻亲关系等表现为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是男女双方的人格的同一化过程。
婚姻的本质主要通过她的社会属性表现出来。
2. 家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家庭功能特征是什么?P71答:家庭的主要功能有:(1)满足性生活的需要和性生活的社会控制功能。
(2)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3)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的支持。
(4)为家庭成员提供感情的保证。
(5)消磷的功能。
(6)社会稳定的功能。
家庭功能的特征有:(1)家庭功能的多面性。
(2)家庭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最基本需要的功能。
(3)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
3. 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有哪些特征?P76答: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其特点是(1)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
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中,丈夫在家中掌握了经济大权,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夫权”。
(2)婚姻不可离异。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较之对偶家庭牢固得多,持久得多。
4. 当代社会婚姻家庭主要出现了哪些变化?P78答:(1)当代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如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增加;同居试婚更为常见;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年龄外貌不在有模式;婚姻双方关系更为平等;离婚率增高等。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比率上升,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并存,单亲家庭、不完整家庭大量增加,家庭结构简单化规模小型化。
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家庭功能的社会化,部分家庭功能强化,部分家庭功能弱化,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
五、论述题面对当代社会婚姻家庭的变化,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婚姻家庭观?答: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婚姻家庭出现了多种形式,并表现出不同特点。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迁的根本动因。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多种变化我们认为因该树立这样的正确的婚姻家庭观:l、独立、弹性的夫妻角色规范。
中国女性(主要是城市女性)在家庭中所享受的民主、平等地位,标准曾经令许多发达国家的妇女羡慕。
在职业流动频繁、社会变动剧烈的今天,社会更应推祟角色的独立和弹性、夫妻角色不固定化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对换”或“反串”。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潮流。
已婚男女只有不拘泥于传统、不为固定的两性角色规范所束缚,在顺应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增加独立自主性和角色的弹性,才能真正实现夫妻的平等伙伴关系和两性的全面发展。
2、多元、开放的生活方式和态度随着文化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余暇追求和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开放。
政治对个人私生活行政干预的减少,也使个人生活开始和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相分离。
个人的隐私权为社会所逐渐认可,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更多样、生活方式的选择更自由,夫妻双方的相互关系也更具独立空间、更宽松。
婚前财产公证或约定制、试婚同居、独身不婚、周末夫妻、“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性恋、婚外恋和家庭内离婚等已为众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文化程度较高者所宽容、接受或实践。
社会态度趋向宽容和理性,道德不再成为束缚个性、压抑人性的政治教条、纪律棍子,这无疑是社会文化开明、进步的演绎。
然而,新时期的婚姻家庭道德在注入了以个体本位为特征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不可忽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追求个人幸福、张扬个性自由还是保留个人隐私,都有一个“度”的界限,即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
拐卖婚、婚外性关系、重婚纳妾和家庭暴力等就不属于应保护的个人隐私或无须法律、道德干预的范畴。
当然,道德、法律建设不仅在修订规范时要注入新价值,使道德、法律规范不仅警示人、制约人,更要发展人、完善人。
并通过强化灌输力度和改善灌输艺术来唤起和培养人们内在的道德、法律意识,逐渐便道德、法律规范的遵循更多地依赖个人的自觉履约。
3、幸福主义为主导的婚姻价值观以往家庭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婚姻伦理文化更强调夫妇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爱情并非是婚姻的本质要求,性快乐更是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和性欲至上同义。
离婚则不仅被视作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影响当事人的职业前程和声名。
随着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的消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的爱情含量递增,爱的承诺不仅是同一个屋檐下的经济保障和性义务,而且是感情专一的心理承诺,是个人感受的满足和幸福。
以幸福主义为导向的婚姻价值观的推祟,将使社会更关注婚姻的内在品质而并非仅是它的完整外壳,婚姻质量才是婚姻稳定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只有婚姻质量提高了,婚姻当事人的自我感觉幸福了,夫妻关系才可能稳定长久。
随着性科学的普及和性文化环境趋向现代、开化性在个人身心和夫妻生活中的价值己为越来越多的已婚男女所肯定,正在日益恢复其本来的、自然的生命存在。
性快乐的原则使更多的婚姻当事人从以往违反人性的禁欲主义文化中解放出来,更坦然自如地追求生命乐趣和个人幸福。
越来越多的已婚男女日渐意识到性在促进身体健康、享受生命乐趣、体验异性关爱和增添婚姻凝聚力方面无可替代的独特功用。
而只有在性快乐和幸福主义原则被社会所普遍认同,更多的婚姻当事人不再忌讳自己的“性”趣盎然和“性”致勃勃,并自然放松地投入性互动,营造、体悟和享受性快乐,才能不断改善夫妻的性生活质量,让婚姻生活更具生命力、更幸福美满。
此外,夫妻的冲突和战争无疑对孩子的福利和心理具有负面影响;父母婚姻的不幸福也将降低子女的幸福感。
与其让子女在父母唇枪舌战、视同路人的完整家庭中战战兢兢地度日,不如在宁静、温馨的单亲或再婚家庭中放松、愉快地生活。
感情破裂的婚姻从形式上看是完整、稳定的,但实际上却潜伏着矛盾、隐藏着危机,不稳定的系数更大。
上述观点将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社会对离婚的否定评价和法律限制也将减少,当事人出于经济、舆论等考虑或惩罚、报复等心态而苦守围城的凑合意识不断淡比。
因此,有责主义和限制离婚的立法建议,无疑与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相悖。
而无过错离婚原则、让婚姻更自由的制度以及好聚好散的文明离异方式将日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认同。
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一、填空题1.马克思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消亡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分配(收入)结构、文化结构、及管理结构是决定阶层划分的主要经济和社会因素。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
5.国家职能是由国家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一般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6.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7.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这一法律在形式上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大法系。
8.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9.战争的正义性___与_非正义性__是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
二、选择题⒈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B)。
A.生产关系的变化B.生产力的发展C.道德关系的破坏D.私有制的产生⒉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A)A.职业划分B.收入水平C.社会地位D.经济地位⒊国家的本质是(B)A.公共事物的管理B.阶级统治C.调和阶级关系D.保护国民安全4.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B)A战争的结局B.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C.战争的力量对比D.战争各方军事力量对比三、名词解释1. 阶层:P87 阶层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
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
2. 国家:P97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3. 法律:P105 法律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
4. 英美法系:P109英美法系又称英吉利法系、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平衡法和制定法为基础,融入罗马法、教会法以及中世纪商法的若干原则而逐步形成的一个世界性的法律体系,是在英国对外贸易、军事侵略、殖民统治和强制推行英国法的过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