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体的制取》高效复习教学设计刘继能(大方县第四中学 贵州大方 551600)1 教学分析: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初中化学的重点,气体“制”(发生)装置和“取”(收集)装置设计拓展、改进是气体制取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中考试题中的热点。
本节课是复习课,通过O 2、CO 2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对比较归纳O 2、CO 2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分析气体“制”装置和“取”装置,归纳总结这类实验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与高中知识点“Cl 2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进行衔接并做好铺垫。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在理清“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
回忆呈现知识,问题层层递进,源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逐步构建“气体制取的知识网络”并形成能力而保留下来。
另外,“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反馈,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间引思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体验、想象和思维,这样才能缔造出高效课堂。
2 学习分析2.1 根据装置选择制作原理,学生可能会误判。
固液常温型、固体加热型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这点学生来说一般没有什么问题。
在用固体加热型制取O 2时,实验装置的试管中有的塞有棉花,有的没有塞棉花,学生不太注意会把原理弄错。
教学中应强调加热KMnO 4制取氧气时,由于在高温下高锰酸钾蒸汽会在导气管处冷凝,从而造成阻塞,严重会导致装置炸裂,所以对应要选择塞有棉花的那个装置,没有塞上棉花的那个装置是加热KClO 3制取O 2的装置。
并且还要让学生再次回顾实验室制O 2的情况:加热KMnO 4制取O 2时,有些实验小组操作不当,忘了塞上棉花,水槽中的水都变成紫红色的了。
学生回顾了自己的历史,误判现象就不会再产生了。
另外,学生对于反应原理是选择对了,但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考试中写错了。
复习中必须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多抄多写,反复记,循环记,直到烂熟为止。
2.2 收集方法的拓展,学生可能会出现疑惑。
如右图一的收集方法是现在考试中聚焦的一种创新的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装置。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该装置收集气体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大小的比较来确定气体该从何处进。
集气瓶内原有的是空气,若要收集CO 2,因空气密度比CO 2大,则从c 进d 出;若要收集的是H 2,因H 2的密度比空气小,则从d 进c 出。
另外还有如图二收集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装置。
这也是一种利用密度大小的比较来确定气体该从何处进的装置,因一般气体的密度水小,所以应从b 进a 出。
实际上通过上述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都总会感到抽象,还是有疑惑。
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用吸管喝饮料的时候,吸管是插在液面以下才能把饮料喝到口中,还是液面以下呢?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如何才能把饮料瓶中的饮料吹出来?有了直观的探究和理解,学生的疑惑自然就会豁然开朗。
图一2.3 气体“检验”和“验满”易混淆。
2.3.1 检验是还不知是这种气体,利用物质的“特性”的表象来证明“是这种物质”。
如检验CO2就是用其特性“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检验O2时也是用其特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O2。
2.3.2 验满是已经知道是这种气体,利用其性质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能够说明该气体已经装满集气瓶就行。
如验满CO2时,常规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移近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满;也可以用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瓶口,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已满;还可以用湿润的紫色湿润试纸放在瓶口,若变红,证明已满。
利用的是CO2的性质,但不一定是“特性”。
验满O2的时,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往往是不注意审题,没有留意到中用的是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
因此,需着重强调学生审题,是排空气法,就用带火星的木条移近瓶口来验满,若是排水法就观察瓶口是否有气泡逸出来验满。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生明确:“检验”、“验满”的区别在于位置不同,检验是在瓶内进行,验满是在瓶口处进行;“检验”是应用该气体的“特性”来说明,然而“验满”不一定用该气体的“特性”,利用其性质中某一条性质都行,只要方法简便即可。
3教学重、难点:3.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2 比较归纳O2、CO2的实验室制法,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推断其它气体的制取方法。
3.3 气体的检验和验满。
4教学方法:4.1 教法:五环教学。
“五环教学”,即导入——导学——点拨——反馈——反思五个环节。
4.2学法:合作学习、派对优助。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派对优助”即采取班上的优生与问题生形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先进行合作学习,在该小组中解决问题后,再利用派对优助帮扶小组进行一对一的“兵教兵”合作学习方式,帮扶班上的问题生。
4.3 思路:“理”、“练”结合。
“理”即梳理,“练”即训练,先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再进行练习训练巩固。
5 知识网络:5.1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5.2 气体的制取与收集装置图:6 教学过程:环节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导入)【情景导入】用“冲突情境导入”方式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若放弃这个知识点,后果将是丢掉1/6的成绩(从认清“气体制取”在中考中的地位导入)。
然后,根据课标及考试说明要求,明确该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设计意图: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明白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心理,产生已知知识与完成本节课知识网络的建构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入愤且悱、启则发的最佳求知状态。
环节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导学)【教学内容】以氧气制取为例,结合上述知识网络中气体制取的基本思路,结合装置图,重点梳理和整合“气体制取”专题部分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梳理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教学环节】独学(学生个体先自行回顾、梳理、整合)、互学(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以疑而点,借疑而拨)、小结。
【设计说明】目的是形成节奏紧张,高效课堂的氛围。
根据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即上述“知识网络”部分,回忆呈现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步步设疑,让学生步步紧随,逐步构建出“气体制取的知识网络”,最终形成能力而保留下来。
引导时要注意到的“度”和“时”,有“疑”时才及时点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间引思路,这样才能缔造高效课堂。
另外,点拨时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注重到“学习分析”中的三点可能的疑惑之处。
环节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点拨)【典例精练】某同学想利用A 装置且用高锰酸钾来制取、干燥的O 2,应对装置作何改进? 。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中盛放的试剂是 。
连接顺序为:(指a 、b 、c 、d 、e 顺序)。
若收集完O 2之后没有把B 装置与A 装置拆开,导致的后果是 。
【设计说明】“典例”主要考察学生采用“固体加热型”制取O 2的原理、注意事项、收集方法等知识。
要求学生5分钟独立完成,并划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最后老师把各小组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交流展示、点拨。
在点拨过程中要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点拨时要注意到:“A ”装置中特别要强调:有无棉花,制取原理是不相同的。
“B ”装置是干燥的O 2装置和排水法收集O 2的拓展综合,点拨时要充分联系到排水法收集O 2的注意事项:先撤灯还是先撤导管?“C ”装置还要拓展到:“如果瓶内装的是水,那气体该何进何出?”,“加上一个什么装置后还可以测定收集到的O 2的体积”等。
【变式训练】(毕节市2012年中考试题):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图一套气体发生收集装置,以探究该装置的多功能性。
(1)甲同学认为装置“I ”可作为实验室制取O 2的发生器。
则“I ”的a 仪器中可加入 b 仪器加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装置“II ”中从 管中进入即可作为O 2的收集装置。
(2)乙同学认为利用装置“I ”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器,则“I ”中a 仪器可加入 ,b 仪器加入 。
如果要收集H 2,则“II ”中从 管中进入收集H 2。
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展示各组的结果,让展示和交流结合起来,把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在学生展示完成后还需提醒注意到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的区别及用途。
环节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反馈)【达标训练】1.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写出上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但装置内少了 仪器。
若用C 装置收集氧气,如何确定气体已经收集满?________。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先_____,后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
(3)若D 装置成功收集某种气体,则该气体应该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试写出一个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该从导管口(填“a ”或“b ”)____通入。
2. 某学习小组围绕“气体实验室制取”进行了研讨。
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
(1)原理分析:实验室制取CO 2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不用Na 2CO 3与盐酸反应制取CO 2的原因是 。
检验是否为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发生装置:图①装置中仪器a 的名称是。
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II bE图○1图○3石灰在加热的情况下制CH4,应选图(填序号)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实验室收集NH3应采用的方法是。
收集有毒气体SO2时,常采用③收集装置,气体应从(填字母)端通入。
(4)实验反思:在加热KClO3制O2的过程中,发现产生O2的速率很慢,经检查不是KClO3变质,也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设计说明】以“达标训练”加以巩固和检验。
学生先自行完成“达标训练”,再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与规范指导,然后采用“派对优助”组合形式,优生与问题生一对一进行辅导,“兵教兵”合作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环节五:总结反思、提升意义(反思)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的“问题训练”和“交流讨论”过程中的“发现”,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经验教训等进行“大展示”,并剖析和总结,结合教学目的归纳提升。
7教学反思:“常见气体的制取”是中考的热点,试题以综合实验题居多,在整套试题分量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