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过敏性疾病治疗新认识优秀课件
过敏性疾病治疗新认识优秀课件
H1 受体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Vessel
鼻部: 流涕,鼻塞 支气管: 喘息 皮肤:荨麻疹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参考文献: 1. 王德云《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与实验研究》1996 2. 《药理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组胺也参与迟发相反应
1. 迟发相中嗜碱粒细胞会释放组胺 2. 组胺也可趋化EOS和肥大细胞,刺激LTB4
过敏性疾病治疗新认识
内容
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概况 变应性疾病发病中速发相.迟发相的处理 ARIA的观点 同一气道,同一疾病 新一代抗组胺药的特点和治疗方案中的地位 鼻吸入激素在鼻炎治疗中应用
IgE 介导的变态反应发病机制
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
变态反应的速发相 & 迟发相
速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EPR)
(LPR)
时间
开始 再次接触变应原 几min
2-4 h
高峰 12.5±0.5 min
5-12 h
持续 1.5±0.5 h
1d-2d
进行/程度 快/较轻
慢/较重
构成比
单纯EPR (35%) 单纯LPR (25%)
双相 (40%)
组胺 - 速发相最主要介质
肥大细胞 组胺
组胺
ARIA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一个气道 同一疾病的理论
“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的理论
➢ 重视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 ➢ 把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治
疗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Pinto J, Assanasen P, Baroody F, et al. Treatment of Nasal Inflammation Decreases the Ability of Subjects with Asthma to Condition Inspired Air.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 863~869
ARIA简要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常伴有鼻窦炎 眼结膜炎 是哮喘的致病因素 与哮喘一样分级分程度阶梯治疗 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应检查有无哮喘 对哮喘患者要评估有无鼻炎 上下气道一起治疗 AR治疗三方面:避免过敏源
药物治疗 免疫疗法
WHO-ARIA推荐变应性鼻炎分级治疗
的产生进而趋化中性粒细胞 3. 激活转录因子NF- κB,上调细胞因子和粘
附分子(ICAM-I)
主要来源: 主要靶细胞:
效 应:
受过敏原刺激后 T细胞产生IL-4和IL-5
IL-4
IL-5
CD4+淋巴细胞 (TH2)
CD4+, CD8+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CD8+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和NK细胞
轻度 间歇性 22.9%
中-重度 间歇性 40.96%
轻度 持续性 5.35%
鼻内应用激素
鼻内色酮
口服、局部抗组胺药(新一代)
鼻内减充血制剂(<10天)或口服减充血制剂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
中-重度 持续性 30.79%
免疫治疗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2004年)
缓解症状药物
长期控制药物
速效吸入2受体激动剂 全身皮质激素 抗胆碱能药物 黄嘌呤 短效口服2受体激动剂
吸入糖皮质激素 全身皮质激素 长效吸入2激动剂 口服长效2激动剂 抗白三烯药物
黄嘌呤
色甘酸钠、尼多克罗米
第二代抗组胺药(H1拮抗剂)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发史
酮替芬
西替利嗪
羟嗪 扑尔敏 1955 苯海拉明1950
氯雷他定1987依巴斯汀
阿司咪唑 1986
咪唑斯汀
非索那丁 地氯雷他定
持续出现鼻部和气道症状
哮喘的----靶位治疗(targeted
therapy)
从哮喘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阻断
哮喘病理生理学
白三烯受体 拮抗剂
开瑞坦
• 支气管高反应性 • 平滑肌增生/
体积增大 • 炎症介质释放增多
平滑肌 气道 功能障碍 炎症
气道重塑
• 炎症细胞数增加 • 黏膜水肿 • 支气管高反应 • 气道分泌物增加 • 上皮损伤
鼻内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 抑制T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产生
- IL-4
- IFN-
- IL-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他细胞因子
• 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 抑制白细胞进入鼻粘膜
• 降低血管通透性
• 减少速发、迟发过敏反应
Schleimer RP. In: Middleton E, Adkinson R, eds. Aller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Vol 1. 5th ed. St. Louis, Mo: Mosby; 1998:638
1981
1996 左旋西替利嗪
1945
特非那丁
2001
1980
1945
1980
传统
新型
第一代
第二代
镇静类
非镇静类
参考文献 1.Walsh GM, et al. Drug. 2001;61(2):207~236 2.C De Vos. Clin Exp Allergy 1999,29(suppl 3):60-3
增加IgE的产生
促进CD8+细胞的分化, 产生IL-5
延长嗜酸性粒细胞存活
促进嗜酸性粒细胞: • 增生 • 趋化 • 粘附 • 激活 • 颗粒释放
Middleton E, Adkinson R, eds. Allergy: Principles & Practice. Vol 1. 5th ed. St Louis, Mo: Mosby; 1998: inside covers
抗组胺药物在变应疾病中的作用
活化的肥大细胞
释放介质 组胺
☆ 组胺
H1受体
☆ 白三烯 ☆ 细胞因子
开瑞坦
开瑞坦
阻断
速发相反应 (数分钟之内)
迟发相反应 (2-8 小时)
症状
☆ 鼻痒 ☆ 鼻涕 ☆ 鼻塞 ☆ 喷嚏 ☆ 眼痒 ☆ 支气管痉挛
☆ 炎性细胞浸润 ☆ 炎性介质释放 减少 (白介素, ICAM-1, ECP )
1997
新一代
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与传统H1受体拮抗剂相比,其优点: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显著 ✓受体选择性高,抗胆碱作用 ✓效能延长
分子理化特性决定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
镇静作用明显降低
►分子亲水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不易穿透血脑屏障。
Mattila MJ, et al . Eur J Clin Pharmacol 1999,55: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