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日处理6000吨铜矿石采选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自主验收意见2019年3月16日,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在龙江县组织召开了“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日处理6000吨铜矿石采选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核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建设单位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验收调查单位黑龙江元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及有关专家。
核查组听取了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日处理6000吨铜矿石采选工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的汇报,进行了现场实地核查,审阅并核实了有关资料。
经认真讨论,形成自主验收意见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黑龙江陆玖矿业有限公司六九山铜矿位于龙江县杏山镇,矿区面积1.268km2,矿区距龙江县城西南约47.0km。
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依托矿山资源建设,采选联合。
工程由采矿厂、选矿厂、排土场、尾矿库、矿区(包括工业级辅助设施)、生活区、取水井等组成。
本项目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采矿及选矿规模均为6000吨/天,选矿采用浮选工艺、产品为精铜矿。
项目设置一座锅炉房,内设2台4t/h的常压锅炉,一用一备,用于生活区供暖,仅供暖期运行。
项目配套建设尾矿输送管线、尾矿回水管线、回水高位水池用于尾矿的输送及回用;设置一套HY-AO-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处理生活污水;设置一座锅炉灰渣暂存库房,用于暂存锅炉产生的灰渣;设置一座危废暂存间,用于暂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
工程总投资98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504.272万元。
2013年11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以黑环审[2013]360号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
工程于2014年8月开工,2015年4月完工。
二、工程变动有关情况(1)矿坑涌水沉淀池由500m3调整为1200m3。
(2)露天排土场面积由70.2486hm2调整为32.6829hm2,排土平面由3个调整为6个。
(3)尾矿库占地面积由87.3260hm2调整为75.326hm2,尾矿库有效库容由1153.30×104m3调整为1036.98×104m3。
(4)尾矿输送管线由明设1条调整为明设4条。
(5)尾矿回水池由3座有效容积2000m3回水高位水池调整为2座有效容积2000m3回水高位水池。
(6)粗碎车间、中间矿仓、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粉尘处理方式由分别经1台、2台、2台、3台褶式滤筒脉冲除尘器处理后分别经1根21m排气筒、1根20m排气筒、1根21m排气筒、1根25m排气筒排放调整为分别经1台、2台、3台、4台DCZ480型机械回转布袋除尘器处理后分别经1根21m排气筒、2根20m排气筒、3根20m 排气筒、4根25m排气筒排放。
粉矿仓粉尘处理方式由经1台褶式滤筒脉冲除尘器处理后经1根30m排气筒排放调整为湿式除尘,厂房密闭。
(7)取消1台2t/h常压锅炉,2台4t/h的常压锅炉烟气处理方式由陶瓷多管除尘器调整为MC-240脉冲布袋除尘器并加装SJT-Ⅱ型脱硫装置。
(8)尾矿砂输送管线事故池容积由1000m3调整为1035m3;尾矿砂泵房新增一座1067m3的截洪水收集池;选矿车间内新增一座140m3的渣浆收集池;选矿车间外新增一座1009m3的事故应急储水池。
(9)本项目油库储量由地埋卧式柴油储罐3个(50m3),1个汽油储罐(25m3)调整为地埋卧式柴油储罐3个(30m3),1个柴油储罐(15m3)。
参照《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环办【2015】52号),核查组一致认为,上述变更不属于重大变动。
三、工程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该项目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管理制度,按照环评及批复的要求进行了建设。
(一)生态环境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平整临时占地,尽量恢复绿化,施工期的环保措施落实较好。
现场调查期间没有发现遗留的施工痕迹。
表土单独存放并采取了表土临时堆置区表面用密目网进行覆盖,坡脚压盖单袋编织袋土埂。
矿区及排土场修建截洪沟、挡土墙,对采矿工业场地、排土场、选矿工业场地及尾矿库稳定地段进行了生态恢复,并种植了防风固沙林带,防止土地沙化,减少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制定了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已妥善执行。
对矿区道路、边坡等尽量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并进行撒播草籽、植树等绿化恢复措施。
建设单位已按照龙江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治理责任书进行治理,并预留防沙治沙资金。
已制定了完善的治理恢复计划,建设单位将在服务期满后完成治理任务,并向龙江县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
(二)声环境采用微差爆破技术,采区的爆破时间定于爆破日的18时~18时30分之间。
爆破前做到了发出警戒信号(鸣警笛)及在爆破警戒边线设置了警示标识(小红旗),同时还有专职人员在各道路口进行爆破警戒。
采矿设备安装减震垫。
工业场地已进行绿化防噪。
选矿厂生产所用设备均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对产噪声设备的安装基础都加设了减震橡胶垫或弹簧垫,有效地降低了噪声量。
严格控制机动车辆鸣笛、刹车和其他音响信号装置等偶发噪声;重点检测和控制、定期保养和大修高噪声车辆消声器、刹车结构、发动机罩、车体板件等涉噪设备;车况完好,降低车速。
(三)水环境矿坑涌水、尾矿库排水经回水泵站输送至高位回水池,回用于选矿工段用水,不外排。
设备冷却循环水经沉淀后用于采场工作面生产洒水降尘。
机修综合车间和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HY-AO-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工段,不外排。
(四)大气环境粗碎车间、中间矿仓、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分别设置1台、2台、3台、4台DCZ480型机械回转布袋除尘器,废气经过处理后分别通过1根21m排气筒、2根20m排气筒、3根21m排气筒、4根25m排气筒排放,除尘效率均≥99%。
粉矿仓采用湿式除尘,厂房密闭。
锅炉房烟气经两台SJT-Ⅱ型高效脱硫装置处理后,烟气汇集后再经1套MC-240脉冲布袋除尘器处理(除尘效率>99%),经40m 排气筒排放。
采场利用风动JK580穿孔机,穿孔作业时采用了湿式凿岩作业,有效地控制了凿岩作业中的扬尘。
矿(岩)石铲装作业前,由洒水车提供水源对爆破后的矿(岩)石堆进行洒水降尘。
运输路面已进行路面硬化,道路两侧已进行绿化,已配备洒水车定期对路面进行洒水降尘,并在大风天气时增大洒水量。
废石排弃过程中采取洒水、碾压措施。
尾矿采取湿排方式作业。
尾矿库周边布设了供水管道和等距洒水喷淋花管定时向干滩洒水降尘,并采用洒水车定时对堆积坝坝体洒水降尘。
另外,为防止坝体外坡面扬尘,对已形成的坝体外坡面全部进行了表土覆盖,并选择了早熟草和沙棘混合方式进行了植被,实现了生态恢复。
翻车机已配备喷洒水装置,在翻卸干料时喷洒水以减少粉尘排放。
本项目食堂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油烟经处理后由屋顶高空排放。
(五)固体废物采矿废石排入排土场,尾矿砂排入尾矿库。
锅炉灰渣设置一座封闭炉渣仓集中收集,用于场内道路建设。
选矿车间除尘器收集到的粉尘回用于选矿工段。
生活垃圾交由龙江县利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处理。
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为空酸瓶、废酸液、空机油桶、废油液,设置危废暂存间暂存,委托黑龙江云水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处理。
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果(一)噪声验收监测结论验收监测期间,本项目采矿场厂界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9.2dB (A)、夜间最大值为49dB(A);选矿场厂界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9.2dB (A)、夜间最大值为49dB(A);尾矿库厂界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4.9dB (A)、夜间最大值为47.6dB(A);采选工程总厂界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7.5dB(A)、夜间最大值为44.9dB(A),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
(二)大气验收监测结论验收监测期间,粗碎车间粉尘出口最大浓度为30.4mg/m3;中间矿仓1#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5.6mg/m3,2#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6.2mg/m3;中细碎车间1#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1.3mg/m3,2#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2.1mg/m3,3#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1.95mg/m3;筛分车间1#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95.4mg/m3,2#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92.5mg/m3,3#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97.0mg/m3,4#排气筒粉尘浓度出口最大浓度为96.1mg/m3,均能够满足《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表5中采选工序破碎、筛分工艺规定颗粒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100mg/m3的要求;油烟出口最大浓度为1.22mg/m3,排放浓度能够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的小型餐饮标准。
(三)废水验收监测结论验收监测期间,应对生活污水处理站排水口进行监测,但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站排水口直接连接至高位水池回水管,依靠尾矿库高压回水将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过后的水输送至高位水池,回用于选矿生产。
故污水处理站排水管无法打孔取样,进行检测。
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后全部综合利用,不外排。
(四)地下水验收监测结论验收监测期间,本项目尾矿坝监测井地下水因子锰超标,超标原因为地质本身原因,尾矿坝监测井及尾矿库下游监测井其余各地下水因子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要求。
(五)环境管理检查结论建设单位制定了全厂和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在齐齐哈尔市龙江生态环境局备案。
根据监测结果,本项目实际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为:颗粒物50.6232t/a,二氧化硫5.31t/a,氮氧化物5.84t/a。
符合已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排放总控制指标量的要求。
五、验收意见根据验收调查结果及现场核查,该工程按照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落实了噪声、固体废物、大气、水污染防治设施及运营期生态恢复措施,环境管理较规范,各项设施运行正常。
六、建议(一)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防止环境风险事故发生。
(二)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强生态恢复措施。
(三)矿山服务期满闭矿后,生产系统与辅助设施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及时清理,拆迁后应尽可能恢复原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