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爱国?卖国?走近真实的李鸿章——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一、引言“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实现的重点在于教师。
教师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背景“研究性学习”是这几年教学改革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专门进行研究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为了能让自己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三、问题的提出近几年,电视节目里放的清宫戏很多。
里面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与书本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
每当上课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都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应该是这样的。
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高一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问题的解决(一)课前安排为方便分配,我就以座位为依据,分成4组。
第1组,查找有关李鸿章的资料。
通过书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查找。
找到以后把这些资料交给第2、3组的同学,并把相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第2组,整理资料,从正面评价李鸿章。
第3组,整理资料,从反面评价李鸿章。
第4组,在2、3两组评价李鸿章的基础上,论证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课堂安排第一步,由第1组的同学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多媒体演示);第二步,由第2、3两组的同学轮流发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李鸿章;第三步,由第4组的同学归纳概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组1: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收集到的关于李鸿章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1)李鸿章生平:李鸿章,1823年——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年间的进士。
起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次失败。
后投靠曾国藩,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设立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建立北洋舰队。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幻灯片2)以下是我们从历史书上找到的资料:书P26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61年,曾国藩……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的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
书P35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
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幻灯片3)书P37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大量低息、缓息、甚至免息的官款,使自身发展起来。
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达六百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李鸿章死后留下四千多万两白银的遗产,致使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书P38“洋务派在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
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幻灯片4)书P44(中法战争)“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境地,仓猝应战,伤亡惨重。
”书P45 “中国人民在黑旗军两次抗法大获全胜的鼓舞下,坚决要求抗击法国侵略者。
但是,把持清政府实权的李鸿章却声称‘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并声称黑旗军只是偶尔得胜,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
”书P46 “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书P48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幻灯片5)书P49(黄海战役)“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书P50 “1895年初,日军进犯海军基地威海卫。
……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日本诱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组1:我们还从网上、图书馆找到另外一些资料,都以文字的形式交给2、3两组的同学了,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展示了。
(第二步)组2:李鸿章的一生都是与洋务有关的,它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等等。
李鸿章创造了无数个第一,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组3:李鸿章单纯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组2: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提高了清朝的国防实力。
李鸿章在创办民用工业的过程中,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从生产方式、组织机构上来讲,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沿用。
组3:“官督商办”的模式,曾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结果造成很多弊端。
江南制造总局的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大权操纵在封建官僚手里。
他们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工人,严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又不重视工艺技术的改进,影响了产品质量。
李鸿章不理解近代机器大工业必须建立在私人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企图把私人资本纳入封建政府轨道,结果反而限制了私人资本的发展,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过程中,获利600多万两白银,大都落入私人腰包。
李鸿章死后留下4000多万两的遗产,是哪里来的?组2:获利是正常的。
同学们,你们环顾四周看看,现在哪个私人老板不是拥有成百上千万的个人资产。
我们主要应该看的是这些企业对当时中国的贡献。
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收回洋人夺去之利”。
轮船招商局创办仅3年,就从洋商那里分回1300多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有的外商轮船公司挤垮;开平煤矿从生产之日起就和日本争夺天津市场,而且处于上风。
组3: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在近代历史上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
组2:李鸿章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但他只是签订者,并非决策者。
签与不签,最终还是要由清政府来决定。
组3: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中法新约》的签订,李鸿章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组2:《中法新约》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对清政府损害最小的一个条约。
因为李鸿章对清政府的虚弱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的。
如果战败,割地赔款,损失更大。
组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妥协退让政策的结果。
威海卫战役中,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居然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组2:1894年的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挫折。
《马关条约》签订后,只有全体军机大臣理解李鸿章,“中国之败,全不由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而且以当时中国的实力,能打败已经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吗?组3:《中俄密约》中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东北铺设铁路。
铁路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手段,铁路延伸到哪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
如果俄国想入侵,这将会它带来很大的便利。
组2:签《中俄密约》时,李鸿章想的是“联俄拒日”。
俄国与中国东北接壤,必然不愿意看到日本占领东北,李鸿章想与俄国结成相互援助的军事联盟。
组3:《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人均一两”,这是对每个中国人的侮辱。
组2:《辛丑条约》毕竟确保了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我们再一次重申我们的立场:李鸿章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应是李鸿章个人的过失。
我们不必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让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其他方面的贡献——李鸿章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李鸿章为培养人才,设立洋务学堂。
1863年,在上海成立广方言馆,设外文、数理、机器制造等课程。
1868年又在江南制造总局内附设译书馆、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一些人文著作。
后来又在天津陆续创办水师、武备、医学等洋务学堂。
还派幼童留美深造。
组3:李鸿章培养人才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剿发捻、勤远略”。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淮军起了重要作用,这使李鸿章飞黄腾达。
可以说,李鸿章的顶戴花翎是用农民的鲜血染红的。
组2: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他属于封建“体”里面的人物,但毕竟从封建“体”里面打开了一个缺口。
组3: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就象杰克逊把皮肤漂白,但无论怎样掩饰,也改变不了他是黑人的事实。
组2:作为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也不完全服从清政府的指挥,他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1900年八国联军快攻陷北京时,清政府要求南方各省的封疆大臣“北上勤王”。
李鸿章给清政府发去的电报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也许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
(第三步)组4:我们在听了2、3两组同学的发言后,认为双方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们认为在评价李鸿章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这么几点:第一,把握历史的原则。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过去”的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要求他。
李鸿章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
他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作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把握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看他们的大节,看他对历史的贡献。
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所奠定基础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第三,把握阶级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历史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中,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
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