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网络“高能育人场”
黄继辉、高世杰、卢宁
社群就是大家共同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015年9月底,中国矿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高校,成为全国22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紧紧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打造政治站位高、内涵质量高、传播频次高、点赞人气高的新媒体社群,开发有温度、有情怀、有意义、有粘合度的原创精品,建立起持续、可靠、权威的“高能育人场”。
三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新媒体社群创作推送图文11000余条,月均阅读量(含微博、微信)接近500万次。
学校获教育政务新媒体优秀奖、新媒体教育最佳组织奖、突出贡献奖、今日头条人气学校奖、高校传媒联盟新媒体优秀奖等。
官方微博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始终位居前10,位列江苏高校第1;官方微信获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全国高校新媒体“十佳运营创新奖”、“十佳视觉设计奖”等。
一、建立四项机制,联盟社群构建媒体“朋友圈”
学校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新媒体联盟,囊括校园所有新媒体平台及网络文化工作室,设计了专题工作页面,组建了学校新媒体联盟网络社群,发布了《中国矿业大学新媒体联盟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起常态化运营培训、共享交流和激励考评机制。
1.项目化管理运营。
以年度主题活动规划统筹联盟日常创作,形成了有效的日常供稿模式。
联盟于每年初发布年度新媒体主题活动
方案,以主题教育类、文化创意类、校园纪实类等分类发布活动主题,实施新媒体主题活动方案项目化管理。
由联盟单位组织认领,有重点地组织策划创作,每年末对认领的主题活动项目数量、学校采用情况、推送效果等进行总结评比,并纳入年度新媒体评选考核指标。
2.精准化团队培训。
学校联盟社群经常性开展线下工作交流活动,就新媒体运营、媒体写作、视频制作、摄像技巧、小程序开发等技术邀请专家授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王朝、中青报江苏记者站站长李润文、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大林等老师曾应邀来校为联盟成员授课。
联盟培训充分把握业务素养提升、便于实际应用两条主线,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
3.常态化共享交流。
打造联盟内部的两个“信息流”。
一是从校级层面,联盟社群成员积极参与校级平台发布稿件的转发、评论,相关信息发布@官微,实现官微与社群的双向信息流;二是从联盟内部层面,鼓励社群成员平台之间充分“互粉”,实现信息在社群之间的流动。
两个信息流的交织形成有效的共享交流网络,实现了信息共享、动态交流、联动反应的高效网络工作模式。
4.过程化激励考评。
学校定期公示新媒体稿件采用情况,每月发布联盟新媒体平台综合影响力榜单,评比表彰年度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年度十大新媒体平台。
学校把新媒体运营情况及网络教育优秀产品纳入宣传思想工作考评指标,单年评估新媒体运营工作,双年考核宣传思想成效,有效地调动了联盟单位新媒体运营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新媒体“朋友圈”。
二、坚持三个特色,创作社群引领网络“正能量”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原创优先、技术服务策略,汇聚文字采写、摄影摄像、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兴趣特长的师生组建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校园原创精品文化创作社群,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打好服务牌,在信息服务中传递育人能量。
创作社群坚持服务特色,线上信息共享,线下研讨交流,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创作社群的定期选题、一线采访、稿酬激励及培训机制,为师生提供实用的信息推送。
既有校车、校历、办公电话查询、校园导航等一般性信息服务,还根据师生不同时期的关注热点,围绕寒暑期、新生季、赏花季、毕业季、报考季、招聘季等创作各类指南,为师生生活提供了便利。
2年来,创作社群同校内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创作了图书馆大数据、一卡通大数据、新生大数据、就业大数据、体测大数据等大数据专题10余篇,推动了信息公开,带给用户大数据时代的新体验。
2.打好文化牌,在故事讲述中凝聚社会共识。
创作社群深度挖掘校园人物故事,展示师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风采,弘扬“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矿大精神;追溯学校办学历史,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成就,在微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凸显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映像矿大”栏目,以校景触发情怀,塑造了鲜活饱满的矿大形象;采取漫画等多重手法,创作微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登上热搜的开设《恋爱心理学》的博导段鑫星、发表SCI论文近百篇的学霸博士杨小军……,一系列形象丰满、颇具正能量的矿大人物从官微平台走向大众视野;《用我们的方式,
定义CUMT》、《矿大祝福你》MV、献礼矿大107周年延时摄影等10万+原创作品一经发布即刷屏了矿大人的朋友圈;《画笔下的萌年》、《漫谈中秋》等系列手绘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传统节日,一经发布即得到@江苏教育发布、中青网、央广网、扬子晚报等媒体的转发和深度采访。
3.打好技术牌,在平台创新中传递正能量。
创作社群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制作小程序、小应用等,为新媒体平台运营增添一抹亮色。
策划开发了校史校情、十九大知识等有奖问答平台,使用户在提升互动性的同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在校庆季、新年季等节点创作开发校徽头像、新年贺卡DIY等小程序,凝聚师生爱校荣校的情怀;学校重大庆典、重要活动,在新媒体平台开展同步网络直播,场均观看人数达5w+,增强师生仪式感,为社会了解学校打开窗口。
三、强化两项属性,传播社群塑造矿大“微形象”
学校紧紧把握新媒体平台社交属性和新媒体产品的互动属性,强化微博和微信上的大号之间的捆绑与互动,以微博自媒体社群和微信联盟为核心组建传播社群,引领学校所有的发声的渠道。
1.精准策划,进行话题引领。
传播社群紧密联系师生学习工作生活进行话题引领。
微博互动群体的标签表现在舆论育人、形象宣传两个关键字上,所有的发声的渠道和官方媒体的主要节目在此框架下策划线上线下活动,吸引用户互动参与。
如在女生节来临之际,发布#女生节条幅大战#互动话题,并@江苏师范大学官方微博账号,自组CP,带动两个高校官方账号粉丝的大量转发,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在高考季、毕业季、开学季、校园花季等节点策划开设互动话题,发布的“考研与高考的区别”话题阅读量逾百万,带来了较大的流量。
2.打破闭环,组织产品推广。
传播社群根据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线下活动,开发与设置一些互动小工具,打破微信相对封闭的关系链条,把重心落在内容宣传和影响力告知上,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成员,成立网络社群“矿大新媒体大使团”对新媒体产品推广传播,向社会媒体辐射,扩大微产品影响力。
聘任充满激情、有责任心的成员作为传播社群群主,带领团队策划开展线上打卡、转发有礼、不定期福利等推广活动,提升社群活跃度。
同时建立理性的社群规则,组织开展线下交流,就新媒体运营、日常选题等开展研讨并听取相关意见建议,让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生成了特有的内涵,提升了社群的价值和凝聚力。
主要成效和经验
学校新媒体社群有独到的文化定位,有理性的社群规则,有特色的原创精品,有执行力的运营团队,在承担着网络育人责任和使命的同时,还保持网络社群特有的快乐精神和团队情怀,生成了特有的魅力。
在2017年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中,学校获“2017年度教育政务新媒体优秀奖”。
官方微博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官方微博排名中位居前10,官方微信获2017校媒全国高校新媒体评选“十佳运营创新奖”、2018校媒全国高校新媒体评选“十佳视觉设计奖”等。
1.融合聚力是社群运营的必经之路。
学校秉承“向上、向善”的社群宗旨,融合信息资源,集成联盟社群,构建联动联播机制,发出
理性、担当、责任的“矿大声音”。
中青报、今日头条等第三方评价学校新媒体社群有文化品位、有特色原创、有社会责任。
2.品牌栏目是社群生存的有力法宝。
学校开通了“数”说矿大、映像矿大、#大学路1号、#镜湖茶话会等栏目,以聚焦、新鲜、有趣的态度解读校园独有的传奇,讲述学生自己的故事,聚力打造拳头产品。
品牌活动赢得师生广泛认同,学生参与覆盖面达到90%以上。
3.“产品”营销是网络育人的媒体功能。
酒香也怕巷子深。
学校按照产品化思维,将优质内容的打造、用户关系的维护、及时贴心的服务融为一体,把握宣传策划、内容传播、用户互动的产品运营链条。
“产品”受到在校师生及社会受众广泛关注,产品多次转发、引用、评论量达到10万+。
学校将进一步凝练新媒体社群运营的有效经验、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以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创作热情,打造新鲜有趣有品位的新媒体全过程产品链,运用VR、微信小程序等技术,开发推广反映校园文化和师生生活的小应用,以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形式提升新媒体“朋友圈”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