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叙事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组织重要部分,也是初中老师们较乐于进行的教学。

小说以它独特的审美艺术展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的是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更以它言而不露的教育意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

因此,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出它的魅力,以达到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小说教学要达到有效性,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一定熟透文本,精心设计教案。

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小说学习是学生最喜欢的行为,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的小说课堂教学应不负生望,力求把它进行的有滋有味。

要达到这,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小说教学的课堂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或死气沉沉,那就说明老师事前熟悉文本,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备课、设计教案,因此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精心设计符合本班情况的教案。

二、巧妙设置情景,渲染氛围。

平时我们阅读小说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篇成功的小说往往都会有一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呢?语文教师都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到渲染和烘托的作用,这就是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巧妙运用,运用得当,可以给读者一种或紧张或喜悦的感觉,使读者进入小说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同样,要提高小说的教学效用,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时都注意情景导入,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

如在对《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这样设置情景导入:亲情是伟大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在生活中你关心的亲人吗?(关心)然而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他关心他们的弟弟于勒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弟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引起了学生的对生活中亲情的探讨及共鸣,更开启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如在学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播放歌曲《好汉歌》,结合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入新课,通过情景渲染,创造了一种豪迈
的气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梁山好汉鲁达路见不平是怎样出手的?那就请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课堂教学中要找到切入点。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文中的主人公谁?
生:菲利普夫妇。

师:那于勒呢?
生:他们的弟弟。

师:是他们的亲弟弟吗?
生:是。

师:既然是亲弟弟,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躲开他们的弟弟呢?
由于该教师能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单刀直入,所以较顺利、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探讨,突出了文本教学的目标。

如果小说教学能找到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小说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易行而有效,省略了大量繁琐累赘的枝节,可明白明了的进入课堂的学习中。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篇幅相对比较长,教学时如果逐段授课,那么就会显得相当呆板,而学生更觉文章冗长,自然就消了对原本生动小说学习的兴趣。

如果能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那情况就会好得多了。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引导:作者在文中说“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为什么文中说“我”并不留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他不感到留恋呢?进而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等进行分析,可得出是故乡的人事及贫困导致“我”对家乡的不怎么留恋,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追溯提问:童年美好的故乡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样?那么教师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教学自然大功告成。

因此我们在小说教学时不必逐一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呆板进行。

只要我们找出该篇小说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那么就可以避免小说学习和教学中的各种繁缛枝节,可一针见血直入,使学生便捷、明了得对课文进行学生,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人物及主题。

四、重点细致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

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但小说反映的主题更为灵活深刻,因为它借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的价值观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的问题,它往往达到以小见大的反映作用。

为更好地反映这些,作者会通过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的
形象的塑造来展现的,因此,小说的教学重点就是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的行为特征,人物在进行某事的行为中体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然而要使这种特征鲜活起来,就必须对人物在进行某事时细致描绘刻画,这就是是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在小说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人物描写,因为人物形象都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体现出来的。

人物描写方法大致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五种。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到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形象的把握,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反映的问题。

学生阅读小说,最想知道的也就故事的情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投其所好,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

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复述:某一天下午:第二天一早:送走金氏父女后:打死郑屠后: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开端:潘家酒楼,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倾诉。

发展:鲁家客店,鲁达保护金家父女离开。

高潮:郑屠肉铺,鲁达痛打郑屠。

结局:南门,鲁达亡命出走。

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的多了。

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

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是学生较为被动而觉得无味的,学生积极参与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教学中也是不能忽略的内容,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前面说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它能起到烘托的作用。

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忽略的。

要使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能使学生真真实实地把握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景物描写、及小说的主题,也就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那么,小说的教学就算成功了,也就算有效性了。

至于如何就好怎样提高有效性,正如前面所说的,要吃透文本、巧妙设置导入情景、找到切入点、抓住重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都需要调动学生的活跃性,把学生的活跃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那才是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元宝山区民族中学
肖秀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