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大众文化解读当代
一个民族,地区,涌现出的大众文化被民众广泛的接受,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意义的普世价值。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由大众文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大众文化以及电视艺术本身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引发了媚俗文化的产生。

时下某些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平民化的幌子下已显现出媚俗化倾向,节目过于烂俗,格调低下,盲目追求感官刺激,过分渲染某些细节,以强硬的方式影响观众的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对于这些节目来说,追求感官刺激,在所谓释放弗洛伊德力比多的幌子下,实际上是一种媚俗甚至低俗的文化,实际上,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普世价值,它具有吸收性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其他低俗文化的影响,其中的受众更是当中的主体,因此主流的高级的文化意识应当被普及和宣传。

有些节目虽设立了情感板块但实际上是挖人隐私予人快感,满足受众潜意识里的窥视欲望,娱乐八卦,隐私话题,受众欲望的劣根性被诱导出,甚至加以放大,这些节目为了娱乐而娱乐,博得眼球,赚收视率,这种低俗媚俗的手段完全符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当中的理论,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放任这种媚俗手段节目的泛滥,娱乐终不成娱乐了。

其实,媚俗手段的泛滥并不只是制造方的责任,更是有受众本身的原因,制造方盲目追求效果利益,凭空制造话题,而受众本身更有着这样一种欲望与需求,这是个消费的世界,予取予求才是平衡世界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受众的心理随着政治文化的环境而不断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受众的心理不断地接受外界环境文化,形成了一种对于娱乐的渴求和精神上的解放,于是高级的娱乐产生,并伴随着不计后果的媚俗产品。

在大众文化的定义中,人们更应该本着文化本身的定义,去产生一种集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去欣赏艺术的电视,而摒弃媚俗的电视节目,用理智的角度分析自身的需求以及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