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收稿日期:2001-05-06作者简介:丁仰炎(1925-),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丁仰炎(新华社外事局,北京100053)摘 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面貌与30年代或70年代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凯恩斯主义正在卷土重来。

以市场为主同时辅以各种宏观调控,是一个特点。

同时,高工资高福利成了西方社会的新的风景线,资本的社会化以基金等形式取得长足进展。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面貌以及他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这些情况使旧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贫富差别依然存在,但中产阶层快速壮大,成了社会的主流,阶级界限在不断模糊化。

新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资本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阶级矛盾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2)02-0011-04西方资本主义的面目在整个20世纪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几乎40年一大变。

当代资本主义既不同于30年代的资本主义,也不同于70年代的资本主义。

因此,研究当代的资本主义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之间,体制也不完全一样,但毕竟是大同小异,就其共同和主要的方面讲,与30年代和70年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以市场作用为主,但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又和宏观调控相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资本主义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在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的新政开了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为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理论根据。

二战后,西方各国相继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各国对经济干预的方面和程度各有不同,社会民主党在西欧一些国家上台执政后,这种干预达到高峰,使70年代的资本主义和30年代有很大区别。

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国家直接对经济的干预,当时法国、西德和英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80年代,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苏联瓦解后西方各国竞相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纷纷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在1996年之后的10年内,西欧各国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将达八千亿美元,比以前10年还要多70%,有人更鼓吹完全取消干预,西方资本主义的面目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用国有化的办法来干预经济是大为减少了,但是完全取消干预是办不到的。

2001年,美国和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衰退,西方对经济的干预又在加强,如美联储该年一年内已连续11次降息,降幅达4.75个百分点,目前的贴现率仅为1.25%,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凯恩斯主义正在卷土重来。

现在西方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

以市场调节为主,加上适当的宏观调控,这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出特点。

当前各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在手法上虽有所不同,但仍有许多共同点,主要是:(1)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税收政策和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来调节需求,从而促进或影响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2)通过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来调节利润的再分配,从而调节社会矛盾。

(3)通过对资本集中程度的干预来促进竞争,保持经济的活力。

西方各国差不多都有反垄断法,但并没有否定垄断,而是在不断的分化、组合过程中改进经济结构。

(4)在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它的/共决权法0使劳方在企业中有参与决定权,而且参与程度相当大,不过资方实际上仍保有最后决定权。

(5)政府成了企业的最大对外推销者,各国外交政策的重大着眼点是外贸,首脑出访往往带有大批企业家。

第15卷第2期2002年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15 No 12June,2002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起着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的出现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但工资不断提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首先,工资的提高进一步迫使资本向科技要效益,以提高利润。

其次,工资的不断提高,不断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从而扩大了市场。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不在第三世界而在西方国家,甚至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靠西方市场。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2~2001年,美国国内需求,也就是国内市场扩大了约两倍。

第三,工资的提高,不但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而且使人们有钱可以进行投资活动,西方国家的许多投资基金就是这样产生的。

据德国5明镜6周刊1999年2月15日的文章说,到1999年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公共基金已约有12万亿马克。

[1]据5经济参考报62000年3月22日5谁来管好养老金6一文说,美国资本市场1/3的资金来自养老金,而英国的这一比例更高达40%。

[2]第四,工资的提高迫使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向工资较低的第三世界转移,以求提高利润,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新高潮。

如果说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一开始是被逼的,后来就成了比较自觉的东西了。

以德国而论,劳资双方每年都要集体谈判工资,工资几乎每年都有所增加,增加的幅度大体上和经济的年增长有关。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2~2001年20年内,美国的平均每小时工资提高了约1.2倍。

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的施行,加之对新科技、新产业的提倡,使一些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2~2001年20年内,如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1.9倍,人民收入提高了2.2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约2倍,市场也扩大了约2倍。

不过西欧和北欧一些福利国家70年代~90年代经济发展不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福利搞得过头了,形成了严重的包袱,不得不进行改革。

看来高工资高福利也要有一定的度。

高工资高福利已成为西方国家无法变更的特点,引人注目。

从后果看,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加上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已经改变了资产阶级独占工人阶级劳动成果的情况,套用马克思对股份制的评价,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西方国家的许多投资基金的资本来自普通人,这样的一种社会组织和集体制的区别也就很少了,恐怕也可以算是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至少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酝酿着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

三、资本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30年代前西方国家中流行的还是家族财团,如美国的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德国克虏伯财团、蒂森财团等。

二战以后美国的地区集团如东部财团、西部财团崛起;西欧一些国家中,国家资本主义占有很大比重。

但是80年代后,西欧国有经济走上了下坡路,资本社会化的道路看来并不顺利。

不过由于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等税收制度的实行,现在的西方国家中家族统治的企业已很少见,摩根、杜邦、洛克菲勒、蒂森等财团的显赫权势已经消退。

高工资和高福利使职工除了维持生活外还有余力可以投资,使得养老金基金、保险基金、工会基金、各种共同基金和股票市场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后已成为可与银行相匹敌的金融机构。

美国资本市场1/3的资金来自于养老金,英国的这一比例更高达40%。

当代大部分新兴企业都是股份公司,而且是上市公司,股份持有者往往很广、很散,而各种基金往往是大股东。

美国共同基金的总资产在1993年就高达2万亿美元以上,几乎和美国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相等。

据德国5明镜6周刊报道,在重要工业国家中,公众基金现在已拥有约12万亿马克的资产。

所有上市公司都把自己称为公众公司(Public Co.)。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公司已和传统的私人企业不同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以这种形式大大向前推进了,有人称之为部分社会所有制。

5明镜6周刊说,拥有资本的一方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由那么多非资本家)))工人、职员和公务员所组成。

因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工人、职员拥有这么多生产资料的制度到底有多少资本主义的成份?0或许可以说,基金所有制这种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步,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6月就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德国克虏伯公司已不是家族公司,而是由德国资产阶级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基金会所拥有。

四、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全球化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从来就在全球寻求市场,从这一点说,也可以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不过全球化的步伐现在正在加快。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国的制造业加快向第三世界转移。

制造业向新兴国家扩散本来也是历史趋势,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西欧一些国家、美国、日本等国相继跨入工业国就是实例,但目前制造业向第三世界转移有三个特点:一是速度加快;二是范围扩大;三是富国的一部分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萎缩。

据关贸总协定的材料,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第三世界所占比重1970年仅为6%,1993年已跃为22%;第三世界出口中,制成品的比重由1955年的5%上升为1993年的60%。

[3]这一轮制造业向第三世界转移是跨国公司带的头。

90年代初,全世界跨国公司共有3.7万家,1992年的海外销售额高达5.5万亿美元,是全世界出口总额的137.5%。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民办私营部门的1/3,在全球的投资每年高达几千亿美元,说明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

大公司间的跨国兼并出现从未有过的新高潮。

在制造业大量向第三世界转移时,碰到苏联瓦解,加之许多国家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约30亿人口卷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长足发展和全球化。

据世界银行的材料,从1982年到现在,全球贸易的年增长率高达6%,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前几年亚洲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这时又碰到了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使得跨国经营和资金的跨国流通,变得十分便捷,目前在全球流动的资本高达3万亿美元。

全世界的市场不是萎缩了,而是扩大了。

就容量而言,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仍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发展速度而言,发展最快的市场在亚洲东部。

二战前,西方各国的资本基本上以民族或国家划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各国垄断资本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

二战后,美国资本在全世界占了统治地位,西欧和日本逐步恢复元气,但都离不开美国资本的帮助。

70年代后西方各国经济互相渗透、利益相关,每年有七国首脑会议来协调其政策。

其后,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经济联盟、南美经济共同体等经济组织相继出现。

五、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西方各国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实际上从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不断在探索经济结构的新的升级换代,臆想不同于工业社会的新的经济形式和社会形式。

1956年,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的总数超过了蓝领工人[4],第三产业的崛起,开始改变西方的经济结构,陆续有人称这种情况为/后工业社会0、/第三次浪潮0或/信息社会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