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和理论依据
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线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形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宏观观察和微观想象两个视角对溶液的概念进行表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媒体的教学功能,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课堂生成得以呈现。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一级主题的主要内容。

前面的章节学习了空气、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和金属等物质,在学生掌握了初中化学大部分重要概念、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化学语言、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的认识溶液的形成。

该部分内容既是对微粒观的具体应用,又是对混合物分类学习的开始。

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和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好铺垫。

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乳化等概念。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通过观察、想象、模型化等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

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解现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有深刻印象,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也有“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这一事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溶液也有一些粗浅认识,知道自然界的水是分散了许多物质的混合物,但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学生关于溶液的知识是很笼统的、浅层次的,尤其是对物质的溶解过程,不论宏观认识,还是微观理解都几乎是空白,故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利用学生的这些前科学认识,从化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溶解现象,观察比较得出溶液和浊液的特征。

初步学会从宏观现象区分溶液和浊液的方法。

2、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

3、通过观察、想象、推理知道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
在。

从微观上理解氯化钠的溶解过程。

4、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两个角度形成对溶液概念的科学理解。

通过实验观察乳化现象,并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及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的组成。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