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东财-课件第9章
货币银行学-东财-课件第9章
9.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1. 不同货币层次的货币乘数 2.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 • 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保有超额准
9.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
1. 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 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 有科学的口径。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 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 和范围,采用新的技术,开办新的业务,创造 新的金融工具,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开拓新的 金融市场,最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管,目 的就是为了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供给,以达到 宏观调控的目标。金融创新对监管和控制措施 的规避,必然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 制及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 的流动性。
我国货币层次三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
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 2001年6月货币供给层次的调整:将证券公司 客户保证金计入M2(交易保证金类似活期储蓄)
9.4.1 货币供给模型 9.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9.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9.4.1 货币供给模型
1.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2.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现金比率(漏损率):社会公众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
9.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判断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指标 ——货币流动性比率
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若M1/M2不断上升,经济景气上行; 若M1/M2不断下降,经济景气下行; 货币指标领先于经济指标:生产时滞的存在; 其他参照指标: M1、M2增长率;增长率的剪
刀差。
2006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6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9.2.4 基础货币
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 成,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又 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
• 已发挥完派生能力的基础货币:法定准备 金存款
• 具有派生能力的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存 款和流通中现金
9.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9.3.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概述 9.3.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机制 9.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 2002年初,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 币供应量
• M0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 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 M1即期需求,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 化,对短期经济运行反映比较敏感。
• M2潜在的总需求,与中长期经济行为的联系 较密切。
判断货币供给适度与否的几个指标: M1与 M2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 M2 /GDP; M2 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变动率之 和的差额。
9.3.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机制
1.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 2.对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的几点说明
9.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影响或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基础货币 与派生倍数
派生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现金比率(漏损率)、活期存 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
9.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9.3.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概述
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概念 • 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和能
同时增加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
务转化而来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 • 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创造派生存
款的基础。 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 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可以发放贷款) • 采用转账结算的方式(存款回流到银行)
2009年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9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0.325 0.32 0.315 0.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2010年货币流动性比率
2010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
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和货币层次划分的金融 工具:自动转账账户、可转让提款通知书、 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 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 知书、信贷协会股金提款账户。
• Q项条例:活期存款不允许付息,定期存款 支付的利率有一定的限制。
• ATS账户:储蓄存款账户、支票账户
• 大额定期存单:花旗银行
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以货币性与流动性来定义货币
货币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 质,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以较低的成本 迅速转换成现金的能力,即转换成交换媒 介的能力。
金融创新改变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资产和具 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的构成。
ATS、CD
资产证券化
M2同比
M1同比
2000—2010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
800000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 M1 M2
数值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0.3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2007年的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7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0.385 0.38 0.375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第九章 货币供给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范立夫
第九章 货币供给
本章主要讲授了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 供给的实现机制,重点在于对这一机制的 掌握,难点在于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第九章 货Leabharlann 供给9.1 货币供给概述 9.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9.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9.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9.5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9.2.3 准备金存款
1. 准备金存款的扩张与收缩 中央银行收购黄金与外汇 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2. 法定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
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 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信 用创造和存款创造的能力,间接控制货币 供应量的一种措施。
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
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日益增强,外生性日益
削弱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以法定存款准备 金制度为例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 之间的联系,Goodhart’s law
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的提高
9.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 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 信用创造或存款创造,向整个社会提供最 终货币。 9.2.1 二阶银行体制 9.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9.2.3 准备金存款 9.2.4 基础货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2008年的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8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 0.375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基础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用创造的基础
• 基础货币的来源: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 现、黄金外汇占款、购买政府债券和负债项目 的政府存款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基础货币的变动能 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关键在于基础货币的 结构。假设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则关键在 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被以现金、超额准备金还是 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被以何种形式吸 收。
9.2.1 二阶银行体制
整个银行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 个层次 1.中央银行不直接与个人和企业发生业务 往来 2.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的唯一、集中、垄 断发行者 3.存款准备金制度
9.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纸钞与铸币印制——入发行库——发行基金 调拨——中央银行现金发行——商业银行现 金投放——市场现金流通——商业银行现金 归行——中央银行现金回笼——残损币销毁 1.现金的印刷与入库 2.发行基金的调拨 3.现金的发行与回笼
2019/8/10
东北财经大学 范立夫
18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及其剪刀差
再次上穿
再次下穿
2005年1月 2005年7月 2006年1月 2006年7月 2007年1月 2007年7月 2008年1月 2008年7月 2009年1月 2009年7月 2010年1月 2010年7月 2011年1月
9.1 货币供给概述
9.1.1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9.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