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重点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重点内容: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2.货币形式的演变。

3.货币的本质。

4.货币的职能。

5.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6.货币制度的几种类型。

35张要记住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你喜欢货币(money)吗?▪乔治·伯纳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说过:缺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多数犯罪与金钱有关,许多刑罚也是以货币来衡量的。

▪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万能观”▪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缺少资金▪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货币过多。

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商品。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经济生活也处处有货币,人们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

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

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英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货币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成了一个谜。

但这又是一个非解开不可的谜,因为了解货币的起源是认识货币本质、职能与作用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确认识货币金融理论的起点。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

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等等。

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许多法学家甚至说货币是法律的产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虽然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多数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揭示货币的起源。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分析的。

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开始形成。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因此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产品交换出去,他们的劳动才会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这样,用于交换的产品变成了商品。

商品,作为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对他有意义的是价值属性,而不是使用价值。

而商品的价值形式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两种商品交换时,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这种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价值形式。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价值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交换行为刚刚出现。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经常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人们在维持其生活必须以外,偶然有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两个部落之间产生了偶然进行的商品交换。

简单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则为:1只绵羊=2把石斧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产品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现象。

这时,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某一种商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与其他许多商品发生交换关系。

用等式可以表示为:=2把石斧或=1袋小麦1只绵羊或=20尺布或=5捆烟叶或=其他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许多种商品身上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虽然比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前进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充分的价值表现形式,因为此时的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W — W),价值的表现总是与商品所有者对使用价值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物物交换的“需求的双重巧合”。

这种效率低下的交易方式,限制了交换的范围。

三、一般价值形式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冲破物物交换这种交易方式的制约。

于是在交换市场上,出现了以下情况,商品所有者自发行动起来,寻找一种在市场上经常大量进行交易的商品,先与之交换,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许多商品所有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一种商品从整个商品界分离出来。

这种特殊商品,由于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起着一般等价形式的作用,称之为一般等价物。

此时,商品交换由物物直接交换转化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扩大的价值形式演变为一般价值形式:2把石斧=或1袋小麦=或20尺布=1只绵羊或5捆烟叶=或其他商品=所有的商品都用一种商品表现自己价值的价值形式,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下的一般等价物,没有完全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牲畜、粮食、贝壳、布帛等许多商品,都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限制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商品交换,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产生,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商品交换跨越了地区界限,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要求把不同的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并固定在某一特殊商品上面,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商品。

这种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形式,称为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总结: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的演进。

总的来说,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过程。

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和物品。

具备的性质: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一、实物货币▪在早期简单商品交换时代,生产力不发达,交换的目的是以满足某种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主,因而要求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主要由自然物来充当。

▪在中国历史上,盐、龟壳、海贝、牲畜、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当时社会组织下最能代表财富,最普通的供求的对象,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货币“一词的古汉语意思。

货指珠、贝、金、玉,币指皮、帛。

这些商品都曾作为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

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

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二、金属货币▪指以金属如铜、铁、金、银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前提。

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

▪金属货币的演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贱金属(铜)贵金属(银、金)称量货币(检验成色、称重量)铸币(国家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三、信用货币▪随着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且远距离的大宗贸易携带金属货币多有不便,从而提出了使用信用货币的要求。

▪信用货币是一种不足值货币,其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信用货币按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因为流通中被磨损的金属铸币被人们照常接受,并不影响流通,这表明货币可以用象征的货币符号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又称为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

▪代用货币通常是纸制的,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

它相当于一种实物收据,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但要求有足量的金属保证,以满足代用币的随时兑现,所以称为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代用币由银行发行时称为银行券。

▪代用货币的发行量受贵金属的限制,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纸币,它是指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也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同银行券相比,纸币完全割裂了与贵金属的关系,其发行不再以黄金作准备,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表现出强制流通的、不可兑现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最早出现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

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不兑现信用货币突破了货币商品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提供了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手段,是货币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的飞跃。

(三)存款货币和其他信用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信用制度发达,银行结算手段改进,现金流通逐渐减少,货币形式更多采取存款形式,此时,货币概念得以扩张,不仅包括铸币和现钞,而且包括了可转帐的活期存款。

▪存款货币的出现,打破了实体货币的观念,将货币由有形货币引向无形货币。

▪广义的信用货币还包括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

它们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四)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的形式,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电子货币特点: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现阶段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网上银行”▪通常泛指以Internet为基础提供各式各样金融服务的银行。

网上银行的功能一般包括银行业务项目、信息发布以及商务服务。

▪目前,网上银行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信用卡、个人银行、对公业务等客户与银行间关系较密切的部分。

总结:货币的币材和形制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过程。

透过这种发展的表象,可以看出货币的演化是由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社会生产的发展、各种币材的优劣比较与技术进步等决定的。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究竟怎么理解?可以说自货币产生以后人们对它的探索就没有中断过。

在西方,早期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学说,即货币金属说和货币名目说。

不同的学说虽有其合理内涵,但都没能在科学、全面的基础上概括货币,对于货币本质的认识,对于不同货币本质学说的理解,应最终统一于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