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5.世界货币 1)概念: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作 用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表现 (1)国际间的支付手段 (2)国家间的一般购买力 (3)社会财富的一般手段
1.2.2
西方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的职能
Money is something act as medium of exchange and store as value.
名义价值
< = >
实际价值
4.支付手段 1)概念:当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而先于或 后于商品运动而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 职能。 2)表现形式:商品的让渡与货币的回流出现分离 3)货币需要量公式 货币需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 的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总额)/ 同 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价值
<
实际价值
假设:发行了900枚金币,在此情况下,金币 的实际价值仍为一件商品,而名义价值则高于一件 商品,理性的人必然会将原先收藏起来的金币或金 属条块重新投入流通。
名义价值
>
实际价值
因此: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 较、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发挥着货币流通 的调节器的功能,货币过多时会自动趋于减少,在 过少时会自动趋于增加,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 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既不过多, 也不过少。
物物交换存在的弊端 1、需求的双重巧合 2、时间的双重巧合 3、地域的限制:郑和下西洋与丝绸之路
物物交换
1.1.3货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解决了需求上的双重巧合问题。 2、解决了时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 3、拓展了交易的地域。 4、使购买力一般化,有利于资源的市场化 配置:货币选票
1.2
活学活用: 在现行工资制度下,货币在工资的发放中执行支付 手段职能还是流通手段职能? 分析出发点: 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的让渡与货币的回流之间是否 存在时间间隔。流通手段下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钱货两清,商品让渡与货币回流之间不存在时间间 隔;支付手段下商品让渡与货币回流之间存在时间 间隔。在现行工资制度下,无论是月工资制度还是 周工资制度,劳动是每天每时每秒进行的,而工资 只在某一天发放,因此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而非 流通手段职能。
1.1.1
市场经济与交换行为
1. 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 2. 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3. 社会分工的存在导致任何人都只能对一部 分资源拥有所有权,想要拥有别人拥有所 有权的资源,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1.2 交换制度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交换的两种形式:物物交换与以货币为媒 介的交换 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演变 物物交换存在的弊端
3)货币流通的调节器:举例分析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即货币 的购买力),又有实际价值(自身内含的价值量)。 假设社会上有1000件等价值的商品,一件商品内 含的价值量与一枚金币内含的价值量一样,同时假 设一枚货币在一年只流通一次,则社会上需要 1000枚金币。
名义价值
=
实际价值
反证:假设发行了1100枚金币,在此情况下, 金币的实际价值仍为一件商品,而名义价值则低于 一件商品,理性的人必然将金币从流通中撤出一部 分,以金属条块的形式保持价值。
3)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及其等分。如1两黄金,1两又分为 10钱。
4)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 (1)联系: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 技术性的规定。 (2)区别 前者代表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 的价值;后者代表一定的技术重量,用来衡量金属 本身的量。 前者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后者是由国家用 法律加以规定的。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后者一经规定 就比较稳定。
货币的职能
1.2.1 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 1.2.2 西方货币银行学中货币的职能
1.2.1
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1.价 Nhomakorabea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在五大职能中,价值尺 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最 早的、最基本的职能,而价 值尺度又先于流通手段职能。
1.价值尺度 1)概念: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 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 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3)价格标准 4)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
1.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首要功能 2.货币作为记账单位 3.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 4.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
1.3
货币的形式
1.3.1 货币的定义 1.3.2 货币形式的发展 1.3.3 现代货币概念的延伸
1.3.1
货币的定义
1.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2.现代货币定义
1.3.1
货币的定义
1.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现代货币定义 货币是一种具有普遍可接受性而作为购买手 段并能清偿债务的支付工具。
1.3.3
现代货币概念的延伸
1.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创造出了一系 列类似于活期存款的金融工具,如NOW、 ATS等。 2)货币金融资产说:任何具有流动性或货币 性的金融资产都应被视为货币。如储蓄存款 或定期存款。
2.货币层次的划分 1)依据:流动性或货币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2)层次:
2.流通手段 1)概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 行者流通手段职能。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货币必要量公式 货币必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 货币流通速度
3.贮藏手段 1)概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 发挥着贮藏手段职能。 2)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真实的、 具有完全价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 3)货币流通的调节器
M0=现金(C)
M1=现金(C)+活期存款(Dd) M2=M1+储蓄存款(Ds)+定期存款(Dt)
M3=M2+短期政府债券+其他金融工具
第一章
货币概说
本章为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应重点掌 握和理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掌握货币的 职能和货币形态的演变,把握其演变规律, 同时了解一些货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为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章
货币概说
1.1 货币的产生 1.2 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的形式
1.1
货币的产生
1.1.1 市场经济与交换行为 1.1.2 交换制度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1.3 货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3.2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3.代用货币 4.信用货币
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形式发展的基本规律
4.信用货币 1)概念 2)形态 (1)流通中的现金:辅币和纸币 (2)银行存款: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
货币形式发展的基本规律: 货币必须具有实际价值即必须是商品 的属性日益减弱,货币的普遍接受性特征 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