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教案: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

数学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教案: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

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探索性问题频频出现,涉及代数、三角、几何,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

正因如此,初等数学中有关探索性问题也就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

多年来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探讨。

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

要求解答者自己去探索,结合已有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

它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与证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探索性问题一般可分为: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索型、条件重组型,存在判断型,规律探究型,实验操作型。

每一种类型其求解策略又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在求解时就必须首先要明辨它是哪一种类型的探索问题,然后再根据所属类型制定解题策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条件追溯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索,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1.(2002年上海10)设函数)(,2sin )(t x f x x f +=若是偶函数,则t 的一个可能值是。

分析与解答:∵是偶又)().22sin()(2sin )(t x f t x t x t x f ++=+=+函数 ∴)22sin()22sin()()(t x t x t x f t x f +-=++-=+即。

由此可得)(2)22(222222Z k k t x t x k t x t x ∈++--=+++-=+πππ或∴)(412Z k k t ∈+=π 评注: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所需寻求的条件.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二、结论探索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

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

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

例2. (2004年上海文12)若干个能惟一确定一个数列的量称为该数列的“基本量”。

设{}n a 是公比为q 的无穷等比数列,下列{}n a 的四组量中,一定能成为该数列“基本量”的是第组。

(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组号)。

①S 1与S 2;②a 2与S 3;③a 1与a n ;④q 与a n .其中n 为大于1的整数,S n 为{}n a 的前n 项和。

分析与解答:(1)由S 1和S 2,可知a 1和a 2。

由q a a =12可得公比q ,故能确定数列是该数列的“基本量”。

(2)由a 2与S 3,设其公比为q ,首项为a 1,可得211132112,,q a q a a S qa a q a a ++=== ∴q a a qa S 2223++= ∴0)(23222=+-+a q S a q a满足条件的q 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不止一个,因而不能确定数列,故不一定是数列{}n a 的基本量。

(3)由a 1与a n ,可得1111,a a q q a a n n n n ==--,当n 为奇数时,q 可能有两个值,故不一定能确定数列,所以也不一定是数列的一个基本量。

(4)由q 与a n ,由1111,--==n n n n qa a q a a 可得,故数列{}n a 能够确定,是数列{}n a 的一个基本量。

故应填①、④评注:数学需要解题,但题海战术绝对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策略。

本题考查确定等比数列的条件,要求正确理解等比数列和新概念“基本量”的意义。

如何能够跳出题海,事半功倍,全面考察问题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纵观全局,从整体上对知识的全貌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例3(2002上海).规定()()11!m x x x x m C m --+=,其中x R ∈,m 是正整数,且01x C =,这是组合数m n C (n ,m 是正整数,且m n ≤)的一种推广.(Ⅰ)求515C -的值;(Ⅱ)组合数的两个性质:①m n m n n C C -=;②11m m m n n n C C C -++=是否都能推广到(x R ∈,m 是正整数)的情形?若能推广,则写出推广的形式并给出证明;若不能,则说明理由;(Ⅲ)我们知道,组合数m n C 是正整数.那么,对于m x C ,x R ∈,m 是正整数,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你能举出一些m x C R ∈成立的例子吗?分析与解答:(Ⅰ)()()()515151619116285!C ----==-. (Ⅱ)一个性质是否能推广的新的数域上,首先需要研究它是否满足新的定义.从这个角度很快可以看出:性质①不能推广.例如当x =但1无意义.性质②如果能够推广,那么,它的推广形式应该是:11m m m x x x C C C -++=,其中x R ∈,m 是正整数.类比于性质①的思考方法,但从定义上是看不出矛盾的,那么,我们不妨仿造组合数性质的证明过程来证明这个结论.事实上,当1m =时,10111x x x C C x C ++=+=.当2m ≥时, ()()()()()()()()()()()111112!1!121 11!121 !m m x x m x x x x m x x x m C C m m x x x m x m m m x x x m x m C -+--+--++=+---+-+⎛⎫=+ ⎪-⎝⎭--++== 由此,可以知道,性质②能够推广.(Ⅲ)从m x C 的定义不难知道,当x Z ∉且0m ≠时,m x C Z ∈不成立,下面,我们将着眼点放在x Z ∈的情形.先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当x m ≥时,m x C 就是组合数,故m x C Z ∈.当x Z ∉且x m <时,推广和探索的一般思路是:能否把未知的情形(m x C ,x Z∉且x m <)与已知的结论m nC Z ∈相联系? 一方面再一次考察定义:()()11!m x x x x m C m --+=;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的问题入手. 由(Ⅰ)的计算过程不难知道:551519C C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例子发现类似的结论.因此,将515C -转化为519C 可能是问题解决的途径.事实上,当0x <时,()()()()()()()1111111!!m m mm x x m x x x m x m x x C C m m -+---+-+--+-==-=-.①若1x m m -+-≥,即1x ≤-,则1m x m C -+-为组合数,故m x C Z ∈.②若1x m m -+-<,即0x m ≤<时,无法通过上述方法得出结论,此时,由具体的计算不难发现:43C =0……,可以猜想,此时0m x C Z =∈.这个结论不难验证.事实上,当0x m ≤<时,在,1,,1x x x m --+这m 个连续的整数中,必存在某个数为0.所以,0m x C Z =∈.综上,对于x Z ∈且m 为正整数,均有m x C Z ∈.评注:类比是创造性的“模仿”,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跳跃.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求的问题与熟知的信息相类比,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将式子结构、运算法则、解题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引申、推广或迁移,可由已知探索未知,由旧知探索新知,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 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灵活性.三条件重组型这类问题是指给出了一些相关命题,但需对这些命题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复合命题,或题设的结求的方向,条件和结论都需要去探求的一类问题。

此类问题更难,解题要有更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要联想等手段。

一般的解题的思路是通过对条件的反复重新组合进行逐一探求。

应该说此类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例4 (1999年全国)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 、n 是平面α及β之外 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 ⊥n ②α⊥β③n ⊥β④m ⊥α以其中的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

分析:本题给出了四个论断,要求其中三个为条件,余下一个为结论,用枚举法分四种情况逐一验证。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可得以下四个命题:(1)m ⊥n , α⊥β, n ⊥β⇒m ⊥α;(2)m ⊥n , α⊥β, m ⊥α⇒n ⊥β;(3)m ⊥α, n ⊥β, m ⊥α⇒α⊥β;(4)α⊥β,n ⊥β,m ⊥α⇒m ⊥n 。

不难发现,命题(3)、(4)为真命题,而命题(1)、(2)为假命题。

故填上命题(3)或(4)。

例5. (2004年北京)已知三个不等式:0,0,0>->->bd a c ad bc ab (其中a ,b ,c ,d 均为实数),用其中两个不等式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不等式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可组成的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分析与解答:若0,0,0>-=->->abad bc b d a c ad bc ab 则 ∴00,0>-⇒>->bd a c ad bc ab 若0,0,0>->->abad bc b d a c ab 则 00,0,00,0,000,0,0>⇒>->->∴>->->->-⇒>->>-∴ab bd a c ad bc ab abad bc b d a c ad bc ad bc bd a c ab ad bc 即则若即 故三个命题均为真命题,选D 。

四、存在判断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要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通常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的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

其中反证法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6、(2004年福建)已知[]11)(324)(32,R x x ax x x f -∈-+=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1)求实数a 的值组成的集合A ;(2)设关于x 的方程3312)(x x x f +=的两个非常零实根为x 1、x 2,试问: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不等式2121x x tm m -≥++对任意[]1,1-∈∈t A a 及恒成立?若存在,求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