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中国北方地区(上课)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中国北方地区(上课)
(3)河流特征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都有结冰期
辽 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 塔里木河 河 京杭运河 等。 海河
(4)自然资源——7类
石油资源:大庆、辽河、中原、胜利、华北油田 以及渤海湾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基地。 6个 煤炭资源: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 峰、大同、阳泉、西山、神府、焦作、平顶山、 兖州 13个 铁矿资源:鞍山、本溪、迁安、 3个 黄金资源:山东招远 水电资源:三门峡、小浪底、白山、丰满水电站 森林资源: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海盐资源:长芦盐场
治理措施: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 华北平原:将旱涝、盐碱和风沙治理作为治理的 重点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 农田林网,改造土壤,减轻灾害。 黄土高原: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国家鼓励人们种树 种草,绿化荒山,精耕细作,发展生态 农业,改善当地贫穷落后面貌。
八、民俗点滴
北方许多地方以种植小麦为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以 面食为主,善于加工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食品。 在黄土高原以及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历史上曾经较长 时期以小米等为主要食品。
•
材料二
图乙为延安地区农作物产量图。
•
(1)结合材料一、二,从生态、经济的角 度,说明延安地区退耕还林的意义。
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 单产(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当地经济
• • •
(2)分析延安地区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有利: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光照充足。不利:位于黄土高原,地 表千沟万壑 Nhomakorabea旱涝灾害频繁
其区内差异总结为: 温度带 耕作制度 土壤 主要粮食 主要经济 作物 作物
黑土、钙 春小麦、 东北地区 中温带 一年一熟 土(黑土 大豆 玉米 地) 褐土、棕 华北地区 暖温带 二年三熟 壤(黄土 冬小麦 地)
棉花、花 生
黄土地与黑土地的差异
“黑土地”
位置 范围 自 然 条 件 地形 温度带
东北平原 黑、吉、辽、内蒙古的东北部 东北平原 中温带和寒温带 湿润和半湿润区 春小麦、大豆、甜菜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本题侧重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对坡 度大于25°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可有效防 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由材料二可知 退耕还林后,该地粮食单产提高,农民收入 上升。第(2)题,延安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可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注意抓 住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1)改善管理,设立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 (2)积极造林,采伐与培育相结合; (3)开辟多种能源以解决居民烧柴困难问题;
(4)预防森林灾害(虫灾、火灾等);
(5)制定森林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等;
矿找 产出 地北 、方 主地 要区 工主 业要 中铁 心路 线 、 主 要
五、稠密的铁路网
五、北方地区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
1、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和铁。
请说出重要的煤、石油和铁矿基地。
2、我国沿海的四大工业基地中两个基地:
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
(1)东北重工业基地 有哪些资源、建立了哪些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 (2)京津唐地区-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哪些资源、建立了哪些工业部门?
由于气候寒冷,所以北方地区在建筑房屋时,都特别注 意保暖防寒。在农村很多地方习惯于睡火炕。
黄土高原的居民,因为气候比较干旱,他们便充分地利 用当地深厚的黄土,开挖窑洞居住。这样,既节省了建筑 材料,窑洞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大地冰封,溜冰、滑雪是当地人 喜爱的冬季体育活动。
首都北京: ①位置:燕山以南,太行山西山以东,天津以西。 ②地位:3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城市,元明清在此建都。 现在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③发展前景: 过去失误:建国后,过多地布局了重工业,耗能耗水 量大,污染大。 今后目标:进一步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 往城市进行建设。 措施:控制工业建设的规模,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 少和高科技的工业。
思考
发达的交通对本地区的经济 有什么影响 ?
重要的铁路干线 京哈线 京包线 京沪线 陇海线
东北地区:滨洲—滨绥 线 哈大线 京哈线 华北地区:京哈线 京 沪线 京九线 京广线 京包—包兰线 陇海线 大秦线 神黄线 焦作—兖州—日照线
六、北方地区的工业: 重工业和能源工业战重要地位
(1)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A、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B、陆上交通和海运发达。 C、工业基地较好,技术力量较强。 D、消费市场广阔,对外贸易便利。 E、水资源紧张。
(2)北方地区主要工业基 地及中心
A、环渤海工业地带——辽中南、京津唐、 山东各工业城市。 B、陇海—兰新工业地带——连云港、徐州、 郑州、洛阳、西安、兰州 C、东北重工业基地——辽中南、长春、哈 尔滨 D、山西能源工业基地、太原钢铁工业基地等。
4、根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济”的 原则,北方地区在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有丰 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在丘陵地区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发展了温带水果,为我国温带水 果的重要产区。
北方地区的水旱灾害及其治理
1、北方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
(1)气候原因:读北京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 图,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两月,且多暴雨,此时河水暴涨,河流易泛滥成灾;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干旱。 (2)土壤、植被原因:华北地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地土质疏松,加之黄土 高原上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 起汇入河流,影响河流的排洪,易形成水灾。
(4)北方地区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读北京、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北方 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平原、丘陵地区发展了旱地为主的 种植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2、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的差别,农业(种植业)生产 的区内差异也很显著。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东北平原为肥沃的黑土地。
• • • • • • •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1)图中P地区发展种植 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c ) ①夏季光热充足②降水量丰富 ③气温日较差大④地势低平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 • •
•
(2)图中P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c ) ①冬小麦②春小麦③棉花④甜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四、北方地区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1、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林区)分布?
长期以来,林区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 恶化的原因:
毁林开荒 过量采伐
重采轻育
森林面积减少
滥砍滥伐 森林灾害 居民烧柴
可见,东北林区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2、恢复和发展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 平衡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P地位于河 套平原,夏季光照充足,适合春小麦、甜菜 生长。长城是种植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
• • • • • • • •
延安地区自实行退耕还林以来, 生态经济得到了良性发展。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延安地区 11个农业县(图甲)自 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 还林。在退耕地中, 坡度在25°以上的耕 地、已经播种的撂荒 地占有较大的比例。
从地理位置看,北方地区应 该位于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 区 ?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包括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 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 太行山等。
(2)气候特征
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②降水多在400~800毫米之间,多为半湿润和半干旱 地区;长白山区为湿润地区 ③三个热量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长城是暖温 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 ④华北夏季多暴雨和沙尘天气,春旱、夏涝、寒潮为灾 害性天气。
想一想
京津唐工业区
京津唐工业区发展工业 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 矿产丰富;陆、 海交通便利;输 油管道联结东北、 华北;人口密集; 高等院校集中, 人口素质高,人 才资源丰富;市 场大;投资环境 好等。
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整治 :
生态环境: 东北平原:长期垦殖开荒,大面积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长期受旱涝、盐碱和风沙的威胁 黄土高原:由于长期滥垦乱伐,水土流失严重,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黄土地”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京、津、冀、鲁、晋、陕、豫、 甘、宁、苏、皖的全部或部分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暖温带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冬小麦、玉米、棉花
干湿区
农作物 农业发展
华北平原是小麦、棉花主要产区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上水源紧张,节约 农用用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2)黄土地上的耕地中低产田多,土壤中有机质少,另 有盐碱地,砂地等需要改造(综合治理); (3)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大片已开垦为商品粮基地,目 前还有沼泽地荒原有待开发。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1)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等
(3)人文地理特征:
工业、农业、城市、人口和交通等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
一、位置与范 围
50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渤海、黄海
40
思考
包括9个地形区:4 山脉2平原2丘陵1 高原
三、北方地区的农业:
以旱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 东北地区林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旱涝灾害是本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