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山月

关山月

关山月的艺术风格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通过从美术书籍与报纸刊物中阅读有关文章,并实地到宁波美术馆参观的方法,对关山月有了一定了解,并对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此文是自己与读者对关山月能够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爱国写实融汇创新
引言: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在国名革命运动和明主革命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而崛起于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绘画流派。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学生。

他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革命的艺术观点和鲜明的艺术主张,是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国画的开拓者—岭南三杰的后继之人,为发展岭南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他热心美术教育事业,并在此方面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主要从关山月的艺术风格入手,分析他的画风,并对岭南画派和中国画坛有一定的了解。

正文:
—、艺术当随时代
岭南画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艺术的写实性,关山月深受恩师高剑父革新艺术思想与艺术表现时代的影响,其作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实施政治与人民疾苦。

为了提醒并明确自己的艺术创作意义—服务社会,他还专门为自己刻了“艺术当随时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系列印章①,其创作宗旨跃然纸上。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关山月积极用画笔宣传抗日。

不久小学停办,山月失业。

1938年师生一同去四会县画画,遇日机空袭而失散。

广州又被日寇占领,关山月流浪了两个多月。

丧权辱国的社会现状激发了关山月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情,画了数十幅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艇娃》,曾于1939年参加莫斯科中国画展;还有《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拾薪》与长卷《从城市撤退》先后在澳门、香港、广州举办的《抗战画展》中展出。

28岁的关山月血气方刚,一腔报国激情,决计离开澳门到抗日前线用画笔当武器,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中。

在战乱的年代,长期跋涉西南、西北荒野山区与大漠沙海。

他依靠热爱艺术的精神,勇进不疲,奔走万里,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战地风采、关内塞外风光与描绘啼饥号寒难民及边陲少数民族的生活的作品,如《塞外驼铃》、《祁连牧居》、《黄河冰桥》、《驼群晚憩》、《蒙民迁徙图》、《冰河饮马》等,还临摹了60余幅敦煌壁画。

解放战争后,关山月是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代表,深感自己昔日是“穷画人”、“卖画流浪汉”,而今成了国家主人,由衷的拥护政府,积极参加了土改运动。

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顿有“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感觉,经常下乡下厂,接触工农兵,切实的贯彻党的文艺方向、方针,艺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文革”时期,关山月与所有的“臭老九”一样,挨批斗、进牛棚……但一
有创作机会就孜孜不倦的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探索。

七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联系时政的作品:《南方油城》、《万山红遍》、《长城内外尽朝晖》、《星火燎原》、《天山牧歌》、《游龙出海》、《戈壁绿洲》、《红土壮新苗》、《松梅颂》等优秀作品。

他始终高扬岭南派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守旧遏天地造化,迎新起古今波澜”知变善变,不断革新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艺术当随时代”! 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原有的国画表现图式、描绘技法,不能很好的完成新内容、新思想的现代绘画(新国画)使命。

岭南画派以其具备的传统国画的功力和掌握的西洋画法,大胆的提出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进行艺术实践。

例如在长卷《从城市撤退》中,他以熟练的没骨法画日寇飞机轰炸的情形,对城市楼房用明暗法渲染,突出其立体感。

而村野的人物、山水,则以线条勾勒为主,把中西技法较好的结合起来。

《从城市撤退》②
他保留了古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条件,而加以补充着现代的科学方法。

他执着研究西洋画之写生法及几何、光阴、远近、比较各法,以一己之经验,乃将中国古代画的笔法、气韵、水墨、赋色、比兴、抒情、哲理、诗意,那几种艺术上最高的机件通通保留着,至于世界画学诸理法亦虚心去接受,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并参以天然之美,万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变为现实之作品。

正如高奇峰所构想的那样:
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长的、真美合一的、理趣兼到的;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

我之艺术思想、手段,不是要打到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

所谓师长舍短,舍其不和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

是以历史的遗传与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作为自己之营养,使成为自己之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我的现代绘画观》【1】三、雅俗共赏
由于岭南画派疾呼艺术革命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是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因此,“大众化”的新的国画必须符合“雅俗共赏”的标准与要求。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说:“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接
近人民的立场。

”【2】
关山月为了使“雅”和“俗”这代表着两个艺术层次的艺术欣赏者“共赏”,在创作作品时,首先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了解占大多数的常人或称“俗人”的欣赏要求和欣赏习惯,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大众看得懂,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同时又没有因为要迁就广大人民欣赏水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水准,仍以高水平的艺术表现技巧去描绘、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他的这种追求是对艺术更高的要求。

体现他这一创作理念的最好典范莫过于《俏也不争春》了。

《俏也不争春》③
画面上每只苍劲挺拔,直冲云霄,如铜枝铁杆般的形象爆发出昂扬向上的生命力与斗志。

红花似火,开的繁茂旺盛,一种革命的激情与“红色政权”的燎原之势跃然纸上。

在创作手法上,他沿袭了古代文人作画时注重骨法、线条的传统,熟练地运用用笔用墨的对立统一法则,用轻重、强弱、缓急、疏密、粗细的线条恰如其分地表现梅枝的虬劲与梅花的生命力,充分表达自己对革命人士的钦慕、赞许以及对“红色政权”的拥护。

驾驭手中之笔运行急缓、用力强弱、运腕转折、纵横挥写,线贯气连,一气呵成,皆自如有神,毫无阻滞之病。

画面以红色与墨色为主,但是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线不碍色、色不伤线,相辅相成,融合统一。

整体而观,骨力有神,色彩鲜亮,线条富有节奏变化,色彩现出热烈奔放的韵味。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山月以“全方位”变旧开新的抱负,脱离老师高剑父的影响,努力的塑造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面貌,画出《漓江烟雨》、《雨后云山》、《静静的山村》、《图门江上》、《林海》、《牡丹江》、《新开的公路》等一批构思新颖、意向高远、设色清雅、格趣飘逸的新作。

他与傅抱石合作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幛《江山如此多娇》,汇万里河岳于一图、写四时季节于一景,冉冉上升的红日照耀着幅员辽阔,充满生机的中华大地,多么壮美、多么动人!艺术上力求创新开拓、反对重复自己与重复别人,追求“迎新起古今波澜”、“更新那问无常法,化古方期不定型”与“一法难能在,
千篇信不同;图无彼此貌,笔有个人风”的境界。

《江山如此多娇》④
《煤都》⑤
为了达到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追求,他访问江西苏区、上井冈山;下湛江参加堵海劳动;北去东北三省访问;赴山西大寨参观学习……1959年出访欧洲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可谓阅尽人间风光、感悟苍生百态,以熔铸富有时代色彩与独具个人面目的艺术。

如《煤都.》这个在传统山水画中没有人表现过的题材,煤矿是没有苍翠林木和起伏的山峦,只有平板的煤层、单调的色彩,是极难用国画形式表现的。

可是关山月被壮观的煤矿与工人艰苦的劳动所感动,千方百计去画好《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关山月不仅在绘画创作、绘画理论上有可喜的成果,同时在培育中国画新人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据介绍,解放初期,彩墨画被认为是过时的,封建的东西,不被重视,后来,潘天寿与关山月一起写信给周总理,指出彩墨画不应该这么叫下去,应该改叫中国画。

周总理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彩墨画后来就正式该叫中国画。

这样,中国画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发展也特别快,在世界上也是引人瞩目的。

中国画的确立,对中国美术史是一大贡献,这里有关老的功劳。

论余
虽然关山月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可是文艺界长期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尤其是“文革”时期“四人帮”给文艺创作设置的种种禁区和重重关卡,强调“主题先行”、“三突出”之类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给艺术创作者造成沉重的精神桎梏。

关山月在这种淫威下也深受其害,不免有“把艺术的真价降低来迁就大众”的创作倾向,使他的一些作品染上了图解式、标语口号化的浅俗之风,追求一览无余、一看便懂与色彩花花绿绿的热闹效果。

这些关山月也是有所察觉的,为了纠正这些不利倾向,使艺术更上一层楼,他不顾80高龄,还乘风破浪踏上遥远的西沙群岛深入生活,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纵观关山月的艺术生涯,一直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度过的,他无疑是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注释:
①图摄于宁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作品展厅;
②取自搜狗网站
③④⑤取自百度网站
【1】高奇峰——《我的现代绘画观》
【2】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3】曹操——《龟虽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