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摄影史
桑德1928《时代的面孔》;莫霍利·纳吉(德)《绘画·摄影·电影》德国新摄影浪潮理论奠基。
纯影派:A·亚当斯《白杨》;韦斯顿《人体》;纪实派:布兰特1930《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1936,《生活》画报美国创刊。超现实主义:乌巴克1937《潘特希利之五》;抽象主义摄影:安德烈·柯特兹《扭曲》;1938沃克·埃文斯《美国照片》。贝雷尼丝·阿波特《变化中的纽约》。1946,普利策设立新闻摄影奖。
1924年,“徕卡”相机在德国投产。
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1936“爱克发”彩色片。
1942,彩色负片;1947,埃德·温兰德,制造出使用宝丽来技术的相机。1948,“哈苏”照相机;1949,“康泰克斯”单反面世。
1949变焦镜头(美)
出现流派
画意摄影运动—绘画派摄影(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隐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尼埃普斯《窗外的景物》。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
达盖尔《巴黎寺院街》。
达盖尔——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者
1844—1846,塔尔博特《自然的画笔》;从负像到正像,现代摄影法的奠基人。
纳达尔(法)人像;1849—1850,马克西姆·杜坎(法)中东文明古迹摄影;1854—1856,罗杰·芬顿(英),克里米亚战争摄影;雷兰德(英)《两种人生》;1858年,纳达尔利用热气球拍摄第一张航空摄影照片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80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技术
1860年,英国人发明“摄影枪”1861年,吕塞尔,“鞣酸火棉胶”技术;詹姆斯·马克斯韦尔“加色法”;1869年,杜·豪伦“减色法”。1871年,马多克斯(英),明胶感光版。
1947年,罗伯特·卡帕和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等人创建马格南图片社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卡梅伦夫人(英)、路易斯·卡洛尔(英)人像摄影;奥沙利文(美),地理勘探摄影;马修·布雷迪(美),美国内战纪实摄影;约翰·汤姆森(苏格兰)摄影集《中国和她的人民》罗宾逊(英)《摄影绘画效果》;爱德华德·麦布里奇(美)奔跑的马的动态照片。
1886年,伊斯曼(美)公司开张,批量生产“胶卷”;1888年,“柯达一号”照相机诞生;约翰·卡巴特生产以赛璐珞为基础的柔韧负片。
“柯达ABC”系列照相机诞生。1899年,在法国巴黎诞生第一台彩色照相机;明胶溴化银晒相纸普及;出现曝光表和焦平面快门。90年代末,出现真正的袖珍相机和亮室装片胶卷。
1900,在巴黎国际会议出现光阑光圈系统。1904,卢米埃尔兄弟(法)“奥托克罗姆”彩色工艺;1906,克莱尔·芬利(英)“芬利彩色工艺”。1910,路易·D·杜菲(英)“屈光彩色干版”。1912,柯达出售“最佳盒式柯达相机”。1915,约翰·哈特菲尔德和乔治·格罗兹(德)开始摄影蒙太奇创作。
1932年,“f64小组”F64小组名字来自于当时镜头最小的光圈值,隐喻著衍生的涵义是力求作品具有最清晰的画面与景深。这个小组对於摄影的纯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画面的精致,但不赞同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余的处理,要求画面的张力,不格放或裁切影像,不用光面像纸,这些对摄影者的技术与艺术都是很高的挑战,对美国的摄影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爱德华·韦斯顿;1935年FSA摄影群体。1936年,摄影联盟。
8月19日达盖尔摄影术(摄影术的诞生以达盖尔的银版法公布之日为标志)在法国诞生;第一批达盖尔法照相机生产
1841年"卡罗式摄影法"诞生;1847,圣·维克多·尼埃普斯“蛋清工艺”感光材料;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在法国问世。
50年代,戴维·布鲁斯特和儒勒·杜波斯克研究出立体相机和观察器。1851年,阿切尔(英)“火棉胶湿版技术”;1855年,陶配诺(英)“蛋清火棉胶干版技术”,立体照相机研究成功。1857年,佩特茨维尔制成无畸变镜头。
出现流派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的摄影艺术)
荒诞派摄影;新彩色摄影
后现代摄影;数码摄影
摄影组织
1949年,“摄影造型”小组成立。1959,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细江英公VIVO群体。
1974,摄影博物馆摄影中心(ICP)纽约成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952年,奥托·施坦纳特《主观主义摄影》;焦恩·迈利《画家毕加索》。迈诺·怀特成为首刊《光圈》杂志的编辑和制作经理。
吴刚《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北京2006
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杭州2007
伊安·杰夫里(英)《摄影简史》三联书店北京2007
李文芳《世界摄影史》辽宁美术出版社沈阳2007
刘飞越《世界摄影艺术之旅》宁夏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
林路《摄影思想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吴炜《摄影发展图史》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1902—1917,摄影分离派(摄影分离派发起初衷旨在将美国的画意摄影家们组织起来,通过各类活动来促进美国本土艺术摄影的发展,并与欧洲形成竞争)。;20世纪初“纯影派”诞生。
纯影派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其倡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茨.该派摄影家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与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有的美感效果,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手段.)
1961细江英公(日)《蔷薇刑》杜恩·迈克斯1969《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恩斯特·哈斯《亚利桑那风光》。1977,苏珊·桑格塔(美)《论摄影》
布兰·阿伦《闪电捕捉者》
1980罗兰巴特(法)《明室》。1984大卫·霍克尼(美)照片拼贴集《摄影作品》。
参考书目:
王传东《现代摄影教程》山东美术出版社山东2005
代表人物: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两种人生》
画意摄影运动—自然主义摄影(焦点视觉理论)
画意摄影运动——印象主义(摄影借助针孔镜头和特殊的柔焦镜赋予摄影完全朦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甚至开始戏剧性地修整负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画笔以达到朦胧的效果。从总体上看,印象派摄影作品营造了一种浪漫的风格,从而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形成了迥然的区别。)
出现流派
画意摄影运动——绘画派摄影,在发展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摄影组织
1851年,摄影学会在巴黎成立。1853年,“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在伦敦成立。1856年,伦敦的大学增加了摄影课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墨子《墨子·经下》;亚里士多德《疑问》;欧几里德《光学》
尼埃普斯《桌上的物品》
纯影派摄影;纪实派摄影(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或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所进行的纪实性摄影。其价值在于以客观真实的影像,使之成为对后人有文献价值的图像史料,同时渗入作者对人与社会的自然关注);抽象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摄影组织
1885年,巴黎摄影俱乐部
1891—1910,英国“连环会”。最初是针对皇家摄影组织今人不满的展览政策和旨在使画意摄影成为独立的表现艺术而成立的。连环会促成了艺术摄影的大团结,几乎所有画意派的重要摄影家都成了连环会员。在连环会的旗帜下;画意摄影运动很快形成高潮,画意摄影在20世纪初的十年间,成为世界摄影的最主要潮流。1908年,连环会解体。
西方摄影史
时间
约公元前400~公元前300年
1822年
1827年
1837年
1839年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技术
小孔成像
利用犹太沥青晒版获得正像
阳光摄影制版术
——日光蚀刻法,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
银版法——在研磨过的银版表面形成碘化银的感光膜,于30分钟曝光之后,靠汞升华显影而呈阳图。
时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技术
1950年,远摄镜头(法);1954年,微距镜头(德)。
1960年,旭光学推出第一台TTL35mm单反。带电子测光的“潘泰克斯”相机问世;胶片感光度ISO达到100;1963年,兰德公司推出一次成像彩色波拉片。
1981年,索尼推出了磁录像“玛维卡”照相机问世(日)。上市90年代电子计算机介入摄影。1985年,美能达α7000第一台35mm自动对焦相机。
彼得·亨利·埃默生(英)《从沼泽地归来》著作《自然摄影》,作品《收获》
1889,戴维森《葱田》针孔成像的一个典例;1897,《摄影笔记》创刊,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参与编务。德马奇《在草坪上》、1900《裸体》
斯蒂格里茨《终点站》1892;纯影派爱德华·斯泰肯1902《小圆镜》、1904《记忆中》;